心脏移植者C肝治愈 台大医院研究可望改写器捐指引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发表心脏移植者C肝治疗研究成果。(图/记者洪巧蓝摄)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心脏移植患者如果罹患C型肝炎影响存活率,然而传统的C肝治疗作用于全身,影响免疫力,恐怕也会使移植器官产生排斥。台大医院医疗团队今(12)日发表研究,使用新药-无干扰素口服分子药物治疗心脏移植C肝患者的成效良好,个案全数可以在使用12周后治愈,这也显示C肝不再是影响患者接受器官的要件,可望改写全世界的器官捐赠指引。

台大医院内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主治医师刘振骅表示,心脏移植是严重心脏衰竭患者最后的治疗方式,但如果心脏移植者罹患有C型肝炎,移植后存活率比起没有C肝的移植者要低。统计国内心脏移植患者罹患慢性C肝的盛行率约7%至18%。

▲心脏移植者若罹患C肝存活率较差,图为示意图。(图/达志/示意图)

刘振骅表示,传统以干扰素单独使用或者合并雷巴威林的治疗,因为是提升身体免疫状态来清除病毒,对心脏移植患者来说除了疗效理想,还可能产生器官排斥、心律不整、心脏直接毒性风险上升,最后都只能用观察追踪方式来取代药物治疗。

C肝治疗近年来以有新药、无干扰素全口服小分子药物,不但疗程短,疗效佳、安全性也优异,国内外对于一般慢性C型肝炎病患已经开始采用,健保也在2017年开始有条件给付。刘振骅说,由于相关机转是针对病毒作用,不太会因为体质受到干扰,国外零星心脏移植个案使用该药物治疗的病例报告,显示疗效及安全性都属良好,但世界上仍没有比较大规模的病例研究。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进行的心脏移植者C肝治疗研究成果,获国际期刊刊登且重视。(图/台大医院提供)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着手研究分析,收案12名心脏移植后罹患慢性C肝的患者,依照病毒基因型别提供不同组合新药治疗,所有的病患在经过12周的疗程体内都测不到病毒量,这显示患者被治愈,也意味着心脏移植患者使用新药的成效和一般病人相当,不用被归类为特殊的族群

刘振骅说,器官移植有个通则,在捐赠者有C肝而受赠者没有时「不建议进行捐赠移植」,因为等于是让患者感染病毒,被视为不道德。但是在有急迫性的心脏移植,有些人甚至没有获得器官就得靠叶克膜延命,C肝器官用与不用?相当两难,本次研究成果将改变此观念

这项成果获刊于本月出刊的国际知名期刊「临床感染症」(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并被评论影响重大,将有助大幅提升全球对C肝患者心脏捐赠的接受度。

▲国内目前等待器官捐赠统计表。(图/翻摄自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官网

心脏移植专家、台大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陈益祥表示,心脏、肝脏都是致命的器官,目前台湾B、C肝患者的器官只能捐赠给同患有B、C肝的受赠者,仅有少数状况危急的特例,台大医院院过去5年来仅有执行10例C肝患者心脏捐赠的案例

根据这次的研究结论,患者可先移植C肝患者器官后再治愈C肝,「先救命,再治病」,未来将进一步发表相关研究与提出器官捐赠指引建议,可望改变全世界的器捐指引。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