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坪改革與實坪制之探討

近年台湾房价上涨,人民反弹,尤其都会区公设比来到将近35%以上,民众花半生积蓄购入房产,实际获得居住坪数大幅缩水,公共设施少为住户使用,引发「看得到、吃不到」还要多花百万元买「虚坪」之争议,看似不合理房市现况,引发立委质询并希望仿照欧美、日本国家改采「实坪制」之诉求。内政部长在立法院质询时以「虚坪改革」作为回应,针对「虚坪改革」与「实坪制」之差异,本人在此一一说明。

所谓实坪制,指的是在房屋权状登记时,登记「室内主建物」(室内面积)与「附属建物」(雨遮、阳台等)实际居住到的使用空间。有两种讨论,一种是共有部分面积可登记,但不计价;一种是共有部分面积不可登记,也不可计价。优势是民众从权状即可得知自己居住的实际面积,也是社会针对虚坪的改革诉求。而虚坪改革则是针对建设公司的公设(大厅、电梯、梯厅、中庭、机电、消防等)空间坪数去做规范与调整。两者之间差异性在于:一个是面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想要的「答案」;一个是调整虚坪在整体权状坪数的占比幅度。

本人在房地产业30余年,针对完全实坪制(不登记、不计价)提出现况执行上的困难:

第一, 羊毛出在羊身上,实坪制单价势必会大幅提高。大厅、梯厅、阅览室,甚至是消防梯间、机电设备等公共设施,这些建造成本透过实坪制转嫁到购屋者居住坪数上,房价不会因此下降,反而大幅上升。

第二, 目前全国有900多万房子,是用旧制权状登记(主建物面积、附属建物面积及共有部分面积),如一刀切改成实坪制,旧制与新制价格不同,是否会造成资讯混乱、房市动荡?再者旧制权状要不要重新登录?如此不只耗费政府资源,新旧制阵痛期亦会造成买卖双方资讯不透明。

第三, 管理费问题。目前大楼都以权状坪数来计算一坪管理费用,未来实坪制,管理费如何采计?建设公司会给出各公共设施坪数清单列总吗?

第四, 政府房屋税收,是按照不同区段订出价格再乘于坪数。如以实坪制来说,政府税收势必降低,财政收入恐怕大幅缩水。

第五, 公共设施不登记、不计价之结果,有可能导致建设公司尽量减少公共设施,或反其道而行大幅增建公设转嫁到实际居住面积上,而造成市场上价格差异过大,增加鉴别难度,甚至大幅降低公设,端出破盘价格之产品,反而造成大楼生活机能的严重弱化。

以总体经济来说,本人一向主张依市场供需法则来解套。以买卖双方供给需求为基底,在规划建筑时必须符合大众需求,让市场去优胜劣汰。公设比高低是大众选择产品的依据。每人需求皆不同。有家庭的,或许更在意公设丰富性(游戏室、中庭花园、儿童阅览室、家教室等等),单身薪贵可能偏向公设比低之产品。所以硬性规定实坪制,而看不到公设配比,实属不智。此外,公设包含车道与停车空间,但停车空间又是机电、水箱装置位置,要如何划分专属产权之车位坪数,以及公共设备也是一大难题。

因此,本人觉得如要改革,可倾向「虚坪制改革」或「实坪制,但部分面积须登记、不计价」较为适切。设定公设百分比上限。避免建设公司无限扩大容积使用空间,又或者把免计容积或奖励容积调降。让建设公司拥有弹性,规划出对销售有帮助的产品,也有利于大众选择。

最后,居住正义是大范畴社会议题,需要靠您我一起努力,而单方面打压营建业生存空间,不利创造社会双赢,还望政府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