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药下架 3个月4起
台厂学名药在安定性试验后,3个月有4起发现主成分不足而回收,图为民众前往医院领药,并向药师询问用药知识。(郭吉铨摄)
我国用药市场,7成的药品来源都是学名药。近3个月以来,国内已累计4起学名药在安定性试验后,主成分不符标准而回收的事件。药师表示,原厂药、学名药成分、制程相同,但在赋形剂的使用上有差异,进而影响安定性,造成民众普遍认为原厂药品质较佳的现象。
用药市场 7成来自学名药
安定性试验为将药品放置在不同湿度、温度下,观察药品主成分是否变质、流失的试验。根据统计,9月以来,国内已发生4起药品无法通过试验而回收的事件,其中不乏慢性病用药,如降血糖药及心衰竭用药,清一色为台厂学名药。
原厂、学名药 赋形剂差异
北市联医阳明院区药师苏柏名表示,原厂药一般需耗时10年、20年开发,投注的成本可能高达数亿美金,经历专利期后,将公布主成分及制程,供其他药厂开发学名药。然而,药品的主成分仅占一小部分,以500毫克的普拿疼为例,多数都是为了增加安定性所添加的赋形剂,如玉米淀粉、薯类淀粉等,目的在于确保药品充分分解与吸收。
苏柏名表示,原厂药与学名药均通过生体可用率、生体相等性试验,不同之处在于开发者了解药品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变化,以及需用什么压力、赋形剂,才能让药品达到最稳定的效果。
以80分的门槛为例,通过检验的学名药都超过80分,但有些药厂生产的学名药是85分,有些则是87分,彼此仍会有些许差异,不见得都能掌握药品制造的细节。若属于专利期过了很久的老药,学名药厂经过多年改进,也能产出品质好,甚至比原厂更优秀的产品。苏柏名提醒民众,只要是通过检验的药品,使用上都不会有太大差异。
食药署药品组简任技正潘香樱表示,药品上市前,都需经历审查、监测,厂商也需进行一年的安定性试验才能领证。对于厂商所检附的结果,食药署会派员定期检查,若不符标准,将要求下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