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开罐」1小时快筛新冠肺炎  工研院发表「核酸分子检测系统」

▲左起为工研院行销传播处处长林佳蓉、工研院生医所长林启万、工研院生医所副组长江佩馨、工研院院长刘文雄、工研院副院长张培仁。(图/工研院提供)

记者姚惠茹台北报导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严峻,为有效做好边境管理控制疫情,工研院今(15)日发表「核酸分子检测系统」,简称「疫开罐」,不仅轻巧到只有600公克,而且可以在0~7天的初期感染潜伏期时验出,并将检测时间从现行的4小时大幅降为1小时,有效把关病毒感染源头

工研院院长刘文雄表示,知名期刊《Nature》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出,发病后5到7天的病毒量最高,加上流鼻水鼻塞、有痰这些症状,又很容易跟一般感冒混淆,这些轻症感染者,往往成为疫情扩散的破口

刘文雄指出,国内外有学者认为新冠肺炎未来会「流感化」,而且轻症的比重很高,因此如何在感染初期就能在医学中心与诊所快筛确诊、有效控制扩散感染,就非常关键,虽然台湾目前对疫情的控制,可以说是全球名列前茅,但国内迄今为止的累积确诊案例中,有超过86%来自境外感染。

刘文雄进一步指出,境外感染数字凸显出边境管理的重要性,若能在边境机场或港口等地点严格把关,从源头管控疫情,将可有效控制感染人数攀升,期盼未来能与疾管署合作导入「疫开罐」,以「行动实验室」的模式,随时可在医疗院所或社区诊所、边境进行筛检,有效缩短等待时间

▲工研院发表新冠肺炎筛检用的「核酸分子检测系统」。(图/工研院提供)

刘文雄说明,工研院发表的「核酸分子检测系统」,让原本的集中检疫方式,变成随时可以分散式进行检测更有效率,也让原本民众要在「集中检疫所」等待至少48小时,大幅缩减为1小时,降低医护人员筛检人力与压力,以科技防疫守护战线

国防医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博轩表示,预医所是国军在生物防护上的专责研究机构,面临新冠肺炎的肆虐,预医所针对病毒抗原的快筛检测已有初步研发成果,希望透过与工研院的合作,开发核酸快筛检测相关系统并进行验证,期盼尽早量产造福国人

台湾医事检验学会监事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医事检验科组长谢明昌指出,工研院研发的疫开罐,可以在1小时内就检测出新冠病毒,对临床检测将是很大的优势,未来若可进一步开发检测量能,将检体数量再提升,对检测机构是一个很大的优点,更可有效减缓临床检测的人力负担。

▲工研院「核酸分子检测系统」采用全球最迷你的600公克「疫开罐」设计。(图/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所长林启万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检测方式各有优势,包括病毒核酸分子检测、病毒核衣壳/棘状蛋白质检测及免疫抗体检测,可分别针对潜伏期、感染期与恢复期进行检测,而疫开罐则是针对潜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检测,可在感染初期病毒浓度尚低时筛检确认。

林启万指出,疫开罐检测原理与国际间通用的黄金标准qPCR类似,具备四「高」特色,包括高精准达90%以上,能在潜伏期就揪出病毒,并拥有能在感染初期、病毒浓度尚低的0~7天内揪出病毒的高灵敏度,以及仅600公克的重量的高轻巧,还有检验时间仅需1小时的高效率

林启万分享,为加速量产,目前工研院已与产业界、政府单位、研究单位及医疗院所,包括与国防部国防医学院预医所及四家厂商共同合作,也将与医疗院所合作,预计在6月底运用工研院GMP的场域,完成1万套恒温核酸扩增探针试剂套组,希望未来在厂商加入后,7月底完成技转量产,提供第一线防疫人员更精准快速的检测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