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组「抗新冠肺炎平台」 盼3至6个月研发快筛、1.5年发展疫苗

中研院组「抗新肺炎平台」。(图/中央研究院提供)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国都想及早找出解决之道。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长昨(13日)召开「国内学研单位COVID-19合作平台」会议。会中,廖俊智指出,共享平台目标最快约3至6个月能有小规模快筛检测原型产品,新型小分子药物、治疗性抗体疫苗则约需1.5年以上时间,为下一波疫情准备。

廖俊智表示,目前研究需求包括感染控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与治疗、快筛方式(包括病毒RNA、病毒抗原血清抗体的检测)、治疗性药物(中和抗体、小分子药物)、疫苗,及COVID-19病毒致病机转等。此外,也应纳入社会伦理法律等相关研究,以利疫情的控制与后续影响的评估

廖俊智强调,短期目标希望一周内能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研单位能共同分享研究材料资讯,多管齐下也等同买保险,确保研究成果时效;中期目标为,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最快约3至6个月能有小规模快筛检测的原型产品;他也指出,新型小分子药物、治疗性抗体及疫苗则约需1.5年以上时间,为下一波疫情准备。

▲中研院生医研究员林宜玲。(图/中央研究院提供)

未来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依既有学术界规定共享。廖俊智也在会中决定参与的学研单位共同草拟智财协议,让全台湾民众能早日共享研究成果,避免许多后续旷日废时的行政程序。 中研院指出,因应疫情,廖俊智在春节期间召开院内第一次会议,邀集专家共同讨论对策,就血清抗体检测、病毒抗原检测、新型治疗性抗体、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等面向,组成「新冠病毒任务工作小组」。防疫团队在第一线作战,此次透过国内学研单位COVID-19合作平台的启动,盼善尽关键社会责任,一起成为国家防疫最坚强的研究后盾

与会的十五个国内学研单位代表,经热烈讨论后,决议组成十三项协作子平台,包括病毒培养、检体,病毒分让、检测、老药新用、关键材料供应智慧财产权、抗体、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动物模式、社会伦理与法律等,共同投入 COVID-19 的快速筛检工具、药物与疫苗研发。

出席学研合作平台会议的包含中研院副院长刘扶东及中研院生医所、基因中心、生医转译中心、分生所、化学所、农生中心。另有卫福部疾管署农委会科技部部会,台湾大学阳明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长庚大学及国防医学院等大专院校,以及国卫院、工研院、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动中心等研究法人与会。中研院也欢迎尚未参与的学研单位加入,共享研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