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室内人Homo Indoorus

有许多其他生物跟我们在室内共同生活。(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本离你最近的自然史

欢迎回家。在这里,至少有20万种生物陪伴你、围绕你,

你从不孤单,你正置身在一个森罗万象的小宇宙

☆《我们的身体,想念野蛮的自然》作者罗伯唐恩(Rob Dunn)最新力作

美国Amazon细菌学#1畅销书;爬虫与两栖生物学#3畅销书

你该知道的居家生物冷知识

●蜘蛛是家中的益虫,而且牠们几乎不会咬人。(是的,你错怪牠了)

瓶装水里也有细菌存在唷。(学着爱它们吧)

●感染猫身上弓浆虫可能让你更爱冒险。(而且这些人绝不会停止吸猫

面包师傅的绝佳手艺(某种程度上)=他们手上各种细菌的综合风味。

【精彩书摘

我还小的时候,几乎成天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我和姊姊一起到处盖碉堡、在土里挖洞、开辟步道、攀爬藤蔓,只有在要睡觉、或是户外天寒地冻到手指简直要掉下来的时候(我们当时住在密西根州的乡下,这种事情即使到了春天都还真的有可能发生),我们才会回到屋子里。那个时候,室外才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地方。

跟我的童年时光相比,现今的世界已经跟当时大不相同。现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待在室内,只有从一栋建筑移动到另一栋建筑时,才会暂时离开。这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今日的美国孩童,平均有百分之九十三的时间,都是待在室内或是在搭乘交通工具。而且不仅是美国如此,在加拿大以及多数的欧洲及亚洲国家 ,都可得出相似的数据。我说这件事不是要哀叹现今世风日下,而是为了指出:这个转变反映出了人类在文化演化的过程中,已经进入极具颠覆性的崭新阶段。我们已经成为──或正逐渐成为──「室内人」(Homo indoorus)。我们现今生活的世界,几乎完全局限于房子或公寓的四面墙内,而屋内的空间跟回廊走道或其他房屋关系,比跟室外空间的关系要更密切许多。照这样说起来,我们理论上应该要全心投入,去了解有什么样的生物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它们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打从微生物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已知道有许多其他生物跟我们在室内共同生活。但当时,只有一个人对此认真地进行研究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他在自己以及邻居的家中、身体上,都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生物,数量多到让人大吃一惊。他抱持着喜悦甚至敬畏的心情,不断潜心研究这些生物;但在他死后,有将近一世纪期间,没有什么人接棒进行这项未完成的研究。一直到后来,有人开始发现这些家居生物之中,有些竟是让我们生病的元凶,顿时,所有焦点便集中在这些被我们称为「病原体」的生物身上,而一般民众的观感也跟着一下子大幅改变:人们开始抱着极为负面的态度,看待这些与他们朝夕与共的生物,恨不得将它们除之而后快。这个观点的盛行,虽然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但走过头的结果,就是很少人愿意再去多花时间研究、欣赏那些可能不是病原的家居生物。一直到几年前,这情势才总算又再度改变。

包含我在内的多个研究团队,开始重新认真探索、调查这些在你我家中都可以找到的家居生物,就像那些调查哥斯大黎加雨林或是南非草原的生态科学家一样。调查结果带来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发现:我们原先预期或许会找到上百个物种,结果找到的物种却将近二十万之多(精确的数字要取决于你如何估算物种数量)。这些生物绝大多数是微生物,但还有许多其他体形较大但却仍被忽视的生物。如果你深深吸一口气,你每一次呼吸、将氧气带入肺脏深处直达肺泡的同时,也吸进了上千上百种的生物。如果你找个座位坐下来,你所坐的每个位子周围,都有上千种生物或飘浮、或跳跃、或爬动着。说到底,我们从来没有独自一人在家过。

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生活在你我身旁?当然,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大块头:在世界各地的室内环境中,都可以找到数十至上百种的脊椎动物、以及种类更多的植物。而比脊椎动物和植物数量更多、但大小依然可见的是节肢动物,比如昆虫及其近亲。真菌的多样性又比节肢动物更丰富了,它们的体形通常比较微小,但也有一些例外。至于比真菌还小、肉眼完全不可见的细菌,光在房屋里可以发现的种类,就比全世界的鸟类及哺乳类物种加起来的数量还要多。最后,还有比细菌还要微小的病毒,包括感染动植物的病毒、以及专门感染细菌的噬菌体等等。我们习惯将这些不同类型的生物分开来计算,但事实上,它们通常是一同进入家门的。举例来说,我们养的狗跑进家门时,身上就带着跳蚤,而跳蚤的肠道内住着真菌及细菌,这些细菌又成为了许多噬菌体的宿主。当《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强纳森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写道「每只跳蚤身上都有更小的跳蚤以它为食」时,他肯定没想过自己说得有多么准确。

***

当你得知竟然有这么多东西生活在你身边之后,或许会有一股冲动,想要马上冲回家去好好地打扫一番,直到房屋里干净到一尘不染。但真正令人惊奇的事情在这:我与同事观察研究这些家居生物的结果,发现在生物多样性最高、生机最为盎然的家中可以找到的许多物种,对我们可是充满益处,甚至不可或缺。有些生物可以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常运作;另外一些会抑制病原体及害虫,或是跟它们竞争;在许多生物身上,我们有机会发现新的酵素及药物;有一些生物是让我们做出更多种类的面包、啤酒的好帮手。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种生物,维持着各种对人类无比重要的生态过程运作,例如净化水源、去除病原等等。住在你我家中的各种生物,大部分对我们并无害处,甚至还好处多多。

不幸的是,正当科学家才刚要起步探索这些生物所带来的益处以及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时,整个社会也正加倍努力地给室内环境消毒杀菌、消灭家居生物。结果可想而知:人们没料想到,大量使用杀虫剂以及抗菌剂,又将室内环境与室外严密隔离的结果,反而往往是让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受到最大打击。因此,我们反而帮了那些能忍耐逆境的生物一个大忙,像是德国蟑螂、臭虫、以及可能致命的多重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等。我们不仅让这些抵抗力高的物种得以长存,还加速了它们的演化:我们身边的家居生物的演化速度,可能是地球上至今为止最快的。我们让家中的生物演化速度飙升,最后反而是害到了自己。况且,那些有机会能跟这些演化造就的麻烦品系抗衡的生物,因为比较不耐逆境的关系,如今在室内环境里已经很难找到。更有甚者,这一影响的范围极大: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群系之中,室内空间的增长速度不仅是数一数二的快,而且如今已经比某些户外的生物群系还要大。

图一(图/商周出版提供)

也许找个实际的地点作为对照,会比较容易想像这变化的程度有多大:就拿纽约和纽约里的曼哈顿地区来说好了。在图一之中,你可以看到曼哈顿的地表面积。较大的圆圈显示的是室内空间的楼地板总面积,较小的圆圈显示的则是室外的土地总面积:曼哈顿现在室内楼地板面积已经有室外土地面积的三倍之多!在这广大的室内空间里得以存活的生物,能够享用几乎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包括我们的身体、食物、房屋等)以及温和、恒定的环境条件,考虑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明白室内永远不可能会是清洁无菌的。有句话说:大自然中无真空(nature abhors a vacuum) ,但这并不太准确:更好的说法是,大自然会吞噬真空。只要一找到机会,任何生物都会如狂潮一般钻入家门、转过墙角、爬进橱柜、攀上床头,迅速占领任何还没有人取用的食物及栖地。我们唯一能期望的,是吸引更多对人们有益而无害的访客前来。但想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得先认识那些已经登堂入室的客人们:那两千多种我们所知甚少的生物。

(本文摘自《我的野蛮室友》/商周出版)

【作者简介】

罗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也是科普作家。首部著作《众生万物》(Every Living Thing)即荣获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曾为《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BBC野生动物杂志》(BBC Wildlife)、《自然史杂志》(Natural History)等撰文逾八十篇。

2014年出版《我们的身体,想念野蛮的自然》(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o We Are Today,商周出版),荣获Booklist Online、PopScienceBooks评选为2011年Top 10健康类书籍、Top 5最佳生物类书籍。

唐恩现与妻子居于北卡州罗利(Raleigh)市,育有二子,以及数千种野生动植物。

【译者简介】

方慧诗

高中到吴声海老师实验室游玩后,便以台大生科当作第一志愿,动物学硕士毕业后进博物馆工作。现职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助理与ICOM NATHIST秘书,同时攻读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博士班。常在都市丛林里回想夏夜日月潭旁此起彼落而绚烂的蛙鸣。

饶益

在花莲的山与海之间长大、台大生科系毕业;目前居住于法国图鲁兹,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班,研究森林动态。终日盯着电脑荧幕但心中还是向往山林,着迷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多样性。

《我的野蛮室友》/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