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与母亲/产后夫妻关系 从「心」开始
文、图/婴儿与母亲从结婚到生子 磨合期至少1年政府在民国50年代实施家庭计划时,曾喊出一个名为「3.3.3.」的口号,所谓「3.3.3.」指的是结婚3年后生第一个孩子,每隔3年添一个小孩,生3个小孩恰恰好。虽然不符时宜,但「结婚3年后再生孩子」倒点出夫妻婚后需要一段时间经营关系的必要性。现代人大多晚婚,考量到生育年龄,许多人刚结婚就急着生小孩,但因为彼此关系尚未磨合,容易在孩子出生后产生许多冲突。
怀仁全人发展中心咨商心理师林守玫表示,产后夫妻关系的好坏和产前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经营息息相关。她建议,从结婚到生子,夫妻至少要有一年的缓冲期去磨合彼此关系、找出相处的节奏。孕期最好先预设产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预做准备,这样即便发生突发状况,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
为什么产后夫妻关系容易降温?家庭结构改变 研究显示,大多数华人家庭对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夫妻关系。大多数夫妻生了小孩以后便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外出用餐、旅游都以孩子为主,因为全心投入教养小孩,疏于经营彼此关系,久而久之便产生疏离感。尤其现代家庭少子化,孩子一出生就成为整个家族关注的焦点,这种以小孩为核心的家族氛围也会影响夫妻间的互动。
先生没有切换到爸爸模式女性做为一个孕育者,在怀孕阶段就开始感受宝宝在体内的一举一动,伴随他呼吸、成长,逐渐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可以在10月怀胎的过程中自然地转换成母亲的角色。反观男性,因为不是孕育的主体,无论生理或感受上都和女性有相当大的落差,对于父亲角色的认知往往会慢半拍,也可能产生抗拒感。林守玫表示,正因为男女对于「有小孩」这件事的感受差异很大,有些男性在孩子出生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适时切换到爸爸模式,导致妻子孤掌难鸣,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
如果先生在这个时候又没有及时给予支持,夫妻关系便会产生质变。面对这种情况,她指出,虽然男性无法像妈咪一样和孩子成为生命共同体,但可以透过关心与孩子建立连结的纽带,降低「局外人」的感觉。妻子应该适度扮演连结丈夫与孩子的角色,在怀孕期间就开始为先生做心理建设,启发他的「爸爸意识」,透过分享身体的变化,让先生同步感受孩子的成长、增加对孩子的熟悉感,如此有助于先生在孩子出生后提升参与度。另一方面,有些妻子对「如何照顾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总会在先生照顾小孩时嫌弃、挑剔,先生一再受挫便会放弃照顾小孩。林守玫指出,妻子介入过多只会让先生愈来愈退缩,阻碍他切换到爸爸模式。在指责先生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同时,也要反省是否是自己阻挡了先生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才让先生从孩子身边走开。
采访撰文/戴筠咨询/怀仁全人发展中心咨商心理师 林守玫 梳化/蔡琇惠model/帅气爸比吴宗祐、漂亮妈咪杨雅筑、可爱宝贝吴聿盛、吴聿超(※人物与文章主题无关)
*完整文章内容请参考:【婴儿与母亲】2016年06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49*【婴儿与母亲】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