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打破22K魔咒 青年创业潮再起

文/王怡棻

每年的毕业季、社会新鲜人步出校园,总为找不到工作烦恼,要不要屈就22K?不断在心中挣扎。去年8月,《远见》曾以〈台湾凭什么再赢〉为题报导年轻人「创新有余,创业不足」,检讨台湾年轻人虽积极参与创业竞赛,但实际创业者却占少数,许多创新构想付诸流水,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在台湾产、官、学界近一年的努力下,一股年轻人的创业新风潮,已经悄悄再起。看这群青创新世代,如何利用无穷的创意,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利,也扭转自己的人生。

舞台灯光一亮起,一个个年轻团队轮番走上台,对着台下上千位观众,分享自己公司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只见每个人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卯足全力,因为很可能未来的天使投资人就坐在台下。

这是台大创联会举办的第三届新创团队NTU Start-Up Day现场。「今年成效非常好!现场来了40多家创投,最后募资2000万元,相当不错!」一手推动台大创联会的台大学术副校长陈良基欣慰地笑说,去年各界还在担心台湾似乎失去了创业动能,没想到今年却看到创业风气渐成气候。

六大关键推手 带动青年创业热潮

不只在学校,民间的创业能量也在启动中。根据青辅会统计,参加创业课程的学员中,30岁以下由去年的15.7%跃升至22.7%。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简称GEM)调查,台湾18~34岁有创业意愿的人高达49.8%。而人力仲介业者艺珂人事顾问公司针对15~18岁的「Z世代」调查,更发现想「自己当老板」的年轻人高达64%,远高于日本的39%。

去年8月《远见》曾以〈台湾凭什么再赢〉为题,大篇幅报导年轻人「创新有余,创业不足」,检讨台湾年轻人虽然积极参与创业竞赛,但实际创业者却只占少数,以致许多创新构想付诸流水,无法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报导出版后,受到各界广大回响,包括产、官、学界都开始正视这项问题,并大动作推出解决方案。加上新创团队迭有优秀表现,在多重力量汇聚下,不到一年,台湾年轻人的创业风潮再度炒热,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究竟是哪些推手,促成了年轻人的这波新创事业热潮?

青创推手1〉成功案例鼓舞 扭转社会氛围

「这一年来,几个新创企业被成功收购,是这波青年创业热的重要推力!」多年投入台湾新创事业育成辅导的AppWorks之初创投共同创办人詹益鉴观察。过去社会主流价值偏好在大企业工作,而创业往往意味着要熬十几年,才有可能苦尽甘来。

然而,一年来几个喧腾一时的并购案,已打破迷思。例如,去年12月,通讯软体LINE的母公司NAVER,以台币5.29亿元并购成立仅一年半的电话过滤App公司Gogolook;去年8月,美国上市公司Proofpoint以台币7.5亿元买下台湾资安公司阿码科技;去年6月,远传投资台币1亿元入股时间轴科技,其创办人叶建汉是从18岁就开始创业的连续创业家。「并购是一个大讯号——创业不用走到上市,在过程中就能收割果实,」詹益鉴分析

此外,由七年级生成立的美食分享平台爱评网、食谱分享网站爱料理(iCook)、线上餐厅订位网站EZTABLE,也得到CyberAgent Ventures等国际创投投资,让愈来愈多台湾年轻人深信创业不但是件很「酷」的事,而且很有「前」(钱)景。「媒体对创业成功故事的大幅报导,促成了人们新的想法,」噗浪创办人云惟彬也认同。

2011年成立App开发商「欧酷网路」的刘于逊,在台大举办的联合招募会上设摊,短短一个下午就收到百来份履历,远超越预期。「整个社会大环境转变,对新创事业帮助很大!」他不讳言。

青创推手2〉创业列政策 13部会资源挹注

另一个激起青年创业热的关键,在于政府把促进民间创业当成施政重要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不仅用创业救失业,还希冀创新创业能为台湾带来新的成长契机。

「从去年10月,为促进创业动起来的部会,多达13个!」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主任秘书何晋沧扳起手指数说,从经济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到国发会、金管会、劳动部,乃至农委会、原民会、客委会等,都端出创业辅导计划,或是投资融资、创新研发的相关方案。

把这13部会汇整起来的,是今年3月核定,但去年10月就开始筹划、预算达台币27亿元的「青年创业专案」。主事的政务委员冯燕更是拉着各部会往前冲的灵魂人物。「冯政委不愧是社运出身,真的很有热情!」何晋沧透露,从专案开始相关部会就三不五时召集开会,今年2月更举办为期2天的「科长共识营」,集合13部会50~60位科长凝聚共识。至今仍每2个月开会,会报49个计划进度,「盯非常紧」。

对年轻人而言,最有帮助的莫过于资金来源变多,如科技部「创新创业激励计划」(From IP To IPO,简称FITI)、国家发展基金「创业天使计划」等,都能帮助创业青年筹集第一桶金。例如,今年创立听损检测网站「听力云」的26岁廖玄同,即申请了科技部创新创业激励计划的补助,也与团队一起参加各种创业竞赛拿奖金。

「要不是这一年社会出现这么多创业资源,我可能不会那么早决定跳出来创业,」物理系毕业、曾在助听器公司工作一年的廖玄同说。

青创推手3〉共同工作空间 推动创业交流

看到创业者需求,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共同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也是改善台湾创业环境不容忽视的助力。共同工作空间的概念来自美国旧金山,它能让创业家避免在家工作分心,提供办公空间,让创业社群在此交流,建立人脉、激荡火花。在收费上也很有弹性,降低了创业者负担。

「去年以来,共同工作空间增加很多,现在台湾北、中、南都有!」曾与多个共同工作空间负责人交流的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主任何伟光说。例如,在台北有去年10月、由年代集团创办人邱复生的女儿邱于芸,所创办的「卡市达创业加油站」、台中有占地200坪的「Hands Up创业育成中心」、高雄有邻近捷运站的Dakuo 数位内容创意中心。

每个共同工作空间经营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以「桌」计费、长期月租,有的是以办活动营利,有的则是要创业家与经营空间的创投签合作协议,有的则非营利。比方去年10月启动,目前进入第三期的NTU Garage(台大车库)就有明显的非营利色彩。进驻的团队不但不用支付一毛租金,还能与业师交流、参加相关课程、享受学校资源。

25岁、台大化工所毕业的陈佾涵,是建立台大共享单车系统「拾玖团队」的创办人。戴眼镜、身材高挑的她直率表示,在NTU Garage工作不但省钱,更重要是还能和其他新创团队交流。

另一个去年蓬勃发展、对创业者有显著效益的则是自造者空间——数位制造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简称FabLab)。在FabLab,有包括3D印表机、雷射切割机、CNC电脑铣床等多种数位制造设备,会员有构想就能用这些工具,做出第一版的样品,测试市场反应,省去昂贵的开模费,创业门槛因此降低。

「虽然还未走到创业,但把创意化为产品,就是开启可能的第一步,」DOIT共创公域推动者、资策会顾问刘宥彤观察表示,从去年第一个FabLab Taipei成立,目前台湾这种空间超过10个,其中不乏把产品商业化、成立公司销售的案例。

青创推手4〉知名大厂参与 把创意变商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就是连企业也加入。例如,电子大厂鸿海成立创业服务平台Kick2Real、104人力银行有「梦想摇篮」募资计划,游戏厂商乐升等则在推台湾版的「车库咖啡」。「这些企业跳进来,是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必须要从外界汲取新想法,才跟得上时代脚步,」TMI 台湾创意工场合伙人执行长王仁中分析。

例如,鸿海建立Kick2Real创业服务平台,是为了帮助自己从硬体代工的领域转型,协助创业家把构想做出原型,确实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新事业的大门。

乐升、昱泉、华义、游戏橘子、网银五家游戏厂商、共同出资成立,预计今年6月启用的「创梦市集」,则是仿效北京车库咖啡,借由提供空间、创业资源、媒合与交流机会等,协助创新想法变成实际商品。

「台湾得很多发明奖,但比完后都不见了,」乐升董事长许金龙表示,希望成为行动软体领域创新与创业间的桥梁,让有想法的年轻人都有创业的机会。不同于鸿海与乐升的模式,有大量会员资源的104人力银行,则是透过企业网站为年轻人的新创事业筹募资金,同时也甄选国内优秀新创团队,送到美国矽谷参访,与500 Startups、天使投资人交流学习

今年雀屏中选至矽谷参访的球队数据记录服务公司Credarp,历史系毕业的共同创办人胡秩玮年仅24岁。他不讳言创业之初,只是觉得球队数据记录分析有其市场需求,然而在获选为代表团队,开始要长篇大论详述公司的获利模式、前景等,才蓦然发现一开始「什么都没想清楚」。幸好借此机会重新思考、甚至修正公司方向。

青创推手5〉股权募资松绑 改善创业环境

最后一项新创团队比较少注意,但却有决定性影响的,则是股权募资限制的松绑。「过去初创企业在募资有三大障碍,现在去了两个,还有一个正在努力,」长年为改善新创投资环境奔走,笑称自己是「周处除三害」的创业投资公会秘书长苏拾忠说。

第一害是技术股必须课税,让创业家还没赚钱就得缴大笔税金。这项「杀鸡取卵」的规定,在不分区立委李贵敏奔走下,已在今年4月以「中小企业技术入股修正草案」初审通过,未来可望在股票出售转让时才课税,让费用合理化。

第二害是台湾创投不投初创事业,创业家难觅资金。「去年1月兴柜市场交易方式,意外把创投『逼』往初创事业投资,」苏拾忠表示,因为交易规定由「等量等价」改为采记「报价高、数量低者」成交,这制度让兴柜板由冷冻库变大热门,股价飙升压缩创投获利空间,因此创投不得不往初创事业找机会。

因此,创投公会在今年举办的新创事业媒合会大爆冷门,原本预期来五、六家创投到场,没想到竟来了26家。最后一害则是股票面额的规定。「取消面额将对创业募资产生革命性改变,」苏拾忠直率表示,国外有许多天使投资人,就是因为能以低价格进行大范围的投资,虽然风险高,但成功就能有百倍收益。而国内在面额限制下,获利有限,自然没有创投愿意冒风险。谁说创业风气难恢复?只要方法对、有机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跃跃欲试!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7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