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杜绝三迷思、管控两变数 享受人生下半场

文╱林让

人生下半场,你将如何犒赏辛苦大半辈子的自己?或许很多人曾在脑海中描绘老后图像,然而,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面对退休,台湾人不是没准备,要不然就是准备得不恰当,」中国信托资深副总、台湾个金事业处总处长杨淑惠观察,理财的迷思与谬误规划,是国人难享受退休自主的关键。

今年迈入50周年,累积超过500万个金客户、50万财管客户的中国信托银行,举办过四届「家庭理财大调查」,他们发现退休理财,往往是国人财务规划中「失落的一角」。

为何要正视退休理财,因为人口结构已经到了转捩点。2016年,台湾的「人口红利」正式开始缩水。

「台湾已经是全球老最快的国家,我们是应该严阵以待,」杨淑惠表示,两年后台湾就要进入高龄社会,每七人之中就有一名65岁以上的银发族;之后不到七年,又将在2025年成为超高龄社会,届时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老人

超高龄社会面临三大冲击

10年内就从目前的高龄社会,跨向超高龄社会,台湾一口气晋两阶,老化速度是另类的「全球第一」,领先英国、美国,甚至是目前最老的国家──日本。

之所以老这么快,最直接的原因是少子化,台湾生育率过低(2015年约1.18),而且青壮族群的劳动人口将以每年18万人的速度消失,平均每人的扶养负担加剧。

杨淑惠指出,25年前(1990年)一位老人有11位年轻人扶养,2015年降低到六位,2025年更将降低到三位。

台湾人口结构丕变,也重塑了银行的财管客户样貌

以全国个金客户最多的中国信托银行为例,到2025年,45岁以上客户的占比将提高至51%,10年内就会成长将近20%。

「社会走向高龄、少子化,将会带来三大冲击,」杨淑惠指出,首先,老后医疗需求增加;二代健保实施后,整体给付趋少,但银发族需要较多的医疗费用,可能垫高社会成本,也可能吃掉长辈自己的退休金

再者,因为家庭结构单薄、成员变少,老年照顾势必加重家庭成员的负担。根据卫福部统计,高达四成的照顾者认为在经济上与体力上的压力过于庞大。

第三,不再相信养儿防老。因为下一代的负担已经过重、无力供养,或者过于依赖父母、成为啃老族,因此「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的观念会逐渐深植人心。

破除三大迷思,为老后做准备

曾获「远见财金管理五星首奖」以及多个「最佳财管银行」奖项肯定的中信财管团队,又是如何对台湾人做退休理财健诊?

解读此次《远见杂志》与「中国信托」合作的「2016家庭理财大调查」,杨淑惠指出其中三大迷思。

「最大的迷思是,大家以为退休后不需要花很多钱,错了,」杨淑惠说,近五成的受调者表示,退休后无需花太多钱,太低估老后的生活需求。如此心态也导致有近四成40岁以上国人「对退休没有任何准备」。

此外,高达74%的受调者表示,退休后每月支出在3万元以内。然而,根据主计处「家庭收支调查」,多数民众退休后的每月支出介于4.1万~9.7万之间。两相对照之下,主观认定与实际状况之间的落差,将形成非预期的退休财务缺口

第二个迷思,认为「退休后保本比收益重要」。调查发现,愈年轻的族群(40~49岁)愈依赖以保险进行退休理财;整体而言,前三大的退休理财工具是保险、定存与不动产。

杨淑惠提醒,多数人以保险和定存作为主要的退休理财管道,有太过保守的疑虑。如此的「保本」心态,会导致定存利率远远追不上通膨速度,让缩水的退休金无力支应老后需求。

最后一个迷思,则是认为「有健保与一般医疗险已经足够」。

「台湾人可以活多长?平均79.84岁,以后还会更长,」她表示,「活得长」意味着高龄长辈可能需面对更多慢性病与重大疾病的医疗需求,也会带来长期卧床的风险,将会造成退休财务的极大压力。

令人担心的是,台湾人投保照险的比率不到3%,绝大部分的民众并未将长看风险转嫁出去。

日本社会已经出现「下流老人」(指「贫穷老人」)现象,台湾社会如何避免落此窘境?

管控变数杜绝老后贫穷

杨淑惠表示,想要有健康永续的退休财务、杜绝老后贫穷的风险,除了避免上述三大迷思,还要懂得管控退休生活的两大变数:「金流变数」与「人生变数」。

「金流变数」要留意两个痛点,一是投资环境的转变,例如低利通膨都会影响资产的累积效果。其二,则是退休金政策的改变,目前正在进行的年金改革,民众要密切注意是否受影响。

「人生变数」也有两个痛点:一是医疗侵蚀老本,另一个则是活得超乎预期的长寿风险。

还好,这两大变数、四个痛点都有控管之道。

杨淑惠建议,应付金流变数,可以先设想退休后的生活目标,然后评估能够累积资产的时间,以此推算报酬率,再寻找可满足报酬目标,或者可支应老后现金流的投资商品

民众也应该定期检视退休金累积状况,才能尽早发现财务缺口。

至于人生变数,则首重「医疗防护网」的建构,将风险转嫁给保险。而保险规画的优先次序,可以先投保住院医疗险,而后是可抵御癌症等风险的重大疾病险,最后则可加上长期照顾险。

而活得比预期久的长寿风险,则可以年金险或退休养老信托等商品,来提供可以「活到老、领到老」的稳定现金流。

还没步入老年、还没有生病,可能很难想像医疗负担多么庞大。

杨淑惠估算,60岁以后平均每年住院医疗支出可预估5~10万元预算;若是罹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生活费等林林总总的开销,粗估要100~250万元。而一旦进入长照状态,10年的看护费用就达300~700万元(依照看护人力而不同,外籍看护一个月薪水约2.4万元,本籍看护约6万元)。

将上述的老后医疗支出加总起来,若完全不靠保险来承担,那么,光是医疗费用,一个人就大约要准备500~1200万元的老本来支应。

若不善用保险杠杆效果,则老后医疗花费恐怕会侵蚀老本,建议「可以借由满期还本的保障型保险商品,同时兼顾医疗花费转嫁与累积老后医疗帐户金,」她建议,尤其是单身者、缺乏家庭支持者,更应考虑保险的杠杆效益,以此分摊长照风险。

善用时间复利,愈早负担愈轻

此外,杨淑惠也提醒,退休规划应善用「时间复利」的威力。退休理财愈早开始、负担愈轻,资产累积效果也愈明确。

「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设想你退休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杨淑惠秀出手中的图表,以几个数字就解释了时间、复利与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她说,如果想要与另一半过「简约生活」,包含食衣住行的必要开销,设定退休后一个月大约需要4万元。而后假设在65岁退休、每年2%的资产报酬、可活到85岁的前提,那么,若自35岁开始准备退休金,一个月只需投入4000元,45岁则须投入1万元,但到了55岁就得投入4.5万元。尤其在如此低利环境下,提醒民众更应该提早着手准备退休金,运用终身还本与递延年金创造退休永续金流。

此外,随着人生阶段的进展,理财规划的目标与原则也不同。

杨淑惠指出,像是「钢铁草莓世代」的七年级生,应该提早准备医疗保障,并积极累积资产。身为「三明治族」、家庭负担变重的六年级生,规划重点就要聚焦在家庭保障、子女教育金上。至于步入退休的熟龄世代,除了稳定资产、打造现金流,最好可以预作传承。

「有好的事前规划,才能留爱不留债,」她举例,有一位财管客户许先生,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上大学独立,终于可以与妻子好好享受两人世界。此时,许先生竟然发现罹患癌症,开始烦恼身后事宜。

中信财管团队评估,发现许先生在台湾资产多是不动产,然而孩子都在国外、不可能回来处理房子。于是在中信团队的建议下,许先生除了每年220万元的免税赠与额度之外,逐渐出脱房地产,只留下自住与最精华的物件。

一人两口袋,创造财富金三角

「我们也建议要预留遗产税金,这样才不会将传承资产美意变成下一代支付庞大遗产税压力!」杨淑惠提醒,跨过50岁、累积一定财富之后,就要思考如何传承,力图将争议最小化、资产极大化。

首创「保单健诊」「全方位专家团队」与「数位行动理财服务」的中国信托银行,对退休理财规划也提出「活、留、存──财富金三角」的创新见解。

所谓「活」是指必要开销,包含「退休准备」与「医疗保障」两大面向。「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责任」与「传承」课题。「存」则是累积更多资产,以完成更多人生梦想,并协助达成更好的「活」与「留」。

只是,如果薪水都不够用,怎么存退休金?

「一个人要有两个口袋,一个是用来长期规划,例如退休理财;一个用来积极投资、赚取较大报酬!」杨淑惠说,许多人怕市场波动大就不投资,其实做好资产配置就没问题。即使是一个月3000元的定期定额也能滚出时间复利,不要以为钱少就不能理财。

总结退休规划,杨淑惠建议的关键词是「提早」与「纪律」。她提醒,在变数与波动趋大的经济环境中,提早设立目标、健检财务,并且有纪律地执行,才有机会拥有「乐活享退」的人生下半场。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016退休特刊;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goo.gl/tFh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