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中国力推CSR 促企业拚转型、接轨世界

文/高宜凡

《远见》自2005年发表CSR调查以来,积极引导CSR实践风潮。今年,更将视野延伸到中国,希望带动两岸企业互相观摩,带来正面效益

3月的北京城,难得看见蔚蓝的天空,尽管洒下刺眼的阳光,但不时迎面而来的阵阵冷风,还是让人感受到寒冬的余威。

每年此时两会(中国人大和政治协商会议)举办期间,媒体版面总被政治新闻与领导人语录占据。然而今年,中国却刮起一阵「柴静旋风」!

就在两会召开前的2月底,央视前记者柴静发表纪录片《穹顶之下》,短短几天便吸引上亿点击数。不少人认为,这部片如同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出版,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思想滥觞),掀起大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与讨论。

「这两天,我的微信全被《穹顶之下》刷爆了,它戳到公众的痛处,引起中产阶级对环境问题的讨论,」2005年成立商道纵横顾问公司、致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郭沛源分享。

事实上,柴静旋风不但打到雾霾、污染、健康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也扫到环境治理、企业责任、甚至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等更深层次的议题,让人不断思考: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跟企业?需求什么样的经济与成长?期待何种环境与生活方式?

上述种种,都跟企业运作脱不了关系。即是此刻为何中国要倾全国之力,急迫推动CSR的理由。

入世15年 CSR成「新常态

2005年,《远见》发表华人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掀起台湾CSR风潮。今年《远见》将视野延伸到对岸,带动两岸在CSR领域的互相观摩。事实上,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制造基地,中国企业受到的CSR压力,比台湾更强烈。

细数中国CSR风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年两岸一起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不但象征中国市场终于对外开放,更代表企业必须和国际标准接轨。

研究单位估算过,诸如环保、劳工、社区、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全世界与CSR有关的验证标准接近250种。当中国企业长得愈大,有意踏出国门,营造品牌声誉时,愈会受到这些标准的检验。

过去20年,沿海便有上万家工厂,受到跨国组织与上游买主CSR稽查,不符标准即面临抽单威胁。过去影响纺织、玩具、日用品等劳力密集产业,如今遍及基础原料、大型工程、高科技行业。

由商务部主办的《WTO经济导刊》,是中国加入WTO一周年时,为协助企业与国际验证标准接轨而成立的专业媒体。坐在位于中关村的办公室,副主编林波回忆,以前大家常质疑CSR是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或部分国家祭出的保护主义,「很多企业抱怨,CSR不但是贸易壁垒,更是『社会壁垒』!」这些短期看不到回收的「沉默成本」,成长中的大陆企业虽不甘愿,也只能咬牙接受。

但入世15年后,随着大陆社会日益开放、企业眼界不断提升,愈来愈多人认同CSR已是普世价值。常担任CSR政策咨询顾问的《WTO经济导刊》副社长格非直说:「现在CSR不但是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政府一声令下 央企带头冲

这两年召开的第18届三中全会与四中全会,中国政府接连释出强化经济改革、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甚至明确指出加强CSR立法的讯息,替酝酿多年CSR热潮持续加温。

PWC(普华永道)北京首席合伙人吴卫军观察,今年两会最热门的名词当属「新常态」,呼吁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与社会感受,「这代表中国除了要温饱,也考虑到现代化跟文明。」跟台湾从民间发动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国推广CSR的过程,明显由政府领军,由上到下层层传递、一呼百诺,极具效率。

来到北京国贸大楼附近的白色办公楼,拜访2008年创办的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他们每年会按照央企、民企、外资,公布中国CSR前300强榜单,并定期发表蓝皮书与白皮书,是官方推动CSR思潮的主要智库。

「最大驱动力还是政府!」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蒽解释,自从2008年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声令下,短短四年内,所有央企都在2012年编出CSR报告书,大型央企几乎都建立了责任管理系统与CSR专责组织。今年下半年,国资委还准备发布CSR的管理办法与绩效考核指引。

有了国资委开第一枪,及一缸子央企带头冲锋,七年来,许多中央部会与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据统计,光是地方政府就颁布超过30份CSR鼓励政策,从上海、深圳、浙江、南京,甚至遍及内陆地带的湖南、陕西、山西、宁夏等二三线城市。

「国资委、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影响中国CSR走向的三大单位,也是对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部门,」一位CSR顾问归纳。

另一位专家更妙喻,企业常把CSR事务推给公关或人资部门,「因为老板们总以为,CSR是用来教育员工跟消费者的,殊不知,最需要再教育就是他们自己!」而在中国,很多企业老板上头还有个「大老板」——政府,只要政府态度定了调,便可快速普及到企业界。因此近年来,牵涉到CSR的研究、调查、或排行榜,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的论坛与国际会议,每年起码超过百场,由不同单位颁发的CSR认证跟奖项,更是目不暇给。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秘书处主任季清估算,2006年时,有发表永续报告或CSR年报的中国企业只有19家,2014年数量遽增到2240家,短短九年成长逾百倍。不久前,石化霸主「中石化」还针对页岩气议题发布《中国石化页岩气开发环境、社会、治理报告》,能源龙头「国电集团」更首次推出英文版的CSR年报。

国际资源充沛 脚步后发先至

对照两岸发展轨迹,尽管大陆起跑点稍微落后,但中国在CSR的赛道上,已有后发先至之势。除了政府主动推广,另一主因,是充沛的国际资源,让大陆企业能跟最新的CSR国际标准接轨。

比方,2013年问世的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新标准G4,去年便翻译成简体中文版,许多台商都派员到对岸学习最新的G4准则。包括责任投资(SRI)、绿色信贷、ISO等最新CSR概念,在中国都有专门的训练机构跟中文化适用版本。

不只民间频繁往来,包括瑞典、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多年来都曾跟中国官方合办CSR交流活动,让中国企业在实施CSR的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尽管政府与企业搞得风风火火,但民间是否感受到企业善尽CSR了?目前看来,似乎还没有。

最近,社科院发表一份「CSR公众调查」,发觉民众最不满意的是食品、医药两大产业,紧追在后的是,被视为雾霾元凶之一的石油石化行业。一位专家解读,「这些不是吃进去、就是吸进去的,老百姓感受最强烈。」

过半民众都认为,企业必须为水质污染、食品安全、雾霾等问题负起责任。最期待企业做好什么社会责任?除了诚信跟守法,其次就是顾好产品与服务质量。

拥有许多建材业客户、已举办五届「中国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年会」的东方君和管理顾问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卢文华观察,传统媒体报导CSR习惯偏重社会公益,容易影响公众认知,不过消费评价方面,民众已经很仰赖网路舆论。

的确,询问民众从哪些管道获得CSR资讯?「网路」和「自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等)已高居第二、三名,仅次于「电视新闻与广告」。对于官方、企业、与常民之间的感受差异,张蒽不讳言,CSR能否引发企业变革,关键就在内地俗称的「一把手」工程。因为这事牵涉到各部门,如果没有领导人的支持跟授权,就算做出文本式(如报告)的东西,也很难落实。

言下之意,虽然中国极力堆叠CSR的政策、报告、奖项等,看似气势恢弘,但要落实到民间,让大众「有感」,还有段长路要走。

内外交迫 用CSR驱动转型

分析中国CSR浪潮的推演历程,背后由两股力量交织而成。首先,对内来说,经过30多年的急速发展,向来扮演全球经济火车头的中国,逐渐失去人口红利、廉价成本等优势,更深刻体认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城乡差距过大、民怨层出不穷等压力,往后不可能再维持两位数的高成长荣景,经济模式势必要转型。

GRI中国办公室协调员袁圆观察,表面上看,中国推CSR是为弭平社会不满与国际压力,「但更大的内在驱动力,是经济必须转型!」这次两会,中国领导人更坦然喊出史上最低的GDP成长率,宣示今后经济进入「保七」阶段,改以「速度换档、质量效益优先」为目标。

其次,对外来说,当中国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势必要开始「走出去」。此时,企业一方面得摆脱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对接国际惯用的治理制度与资讯透明度,另外更要营造正面的品牌形象,才能有利于产品销售,并吸引优秀人才。

例如,中国近来不断提出「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概念,鼓励企业走出去,但这些投资常涉及矿产、能源、交通等建设,势必牵动各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敏感神经,促使中国企业恶补CSR学分。

从封闭到改革、开放,中国花了30多年,慢慢追上西方国家200多年发展脚步。如今度过狂飙成长期,中国要花多久才能迎头赶上CSR潮流,补齐打造文明社会与永续经济所需的养分?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4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