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安胎时机 确保母胎安全

图文提供/妈妈宝宝杂志】文/林奕如;采访咨询/马偕纪念医院妇产资深主治医师翁仕贤摄影陈炳煌;演出/妈咪Selina

得知肚子里已有新生命时,相信孕妈咪的心情一定非常喜悦,并准备跟老公一起迎接家庭新成员。但是,在胎儿足月之前,孕妈咪若有阴道出血或子宫规则收缩的情况时,就要特别注意,必须尽速就医,请医师诊断病情并帮助安胎,避免胎儿过早问世,成为早产宝宝。不少孕妈咪在怀孕过程中,会碰到疑似先兆流产或子宫异常收缩等情形,这时,先别慌了手脚,先从症状判断是否可能需要安胎,再请医师给予适当药物,延长胎儿周数,自己也要维持良好作息,双方充分配合下,才能给予宝宝健康未来。

安胎的意义马偕纪念医院妇产部资深主治医师翁仕贤表示,胎儿未满37周前,身体发展尚未完全,器官成熟度还不足,若孕妈咪在未足月以前就发生子宫规则收缩,或阴道出血等情形,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早产宝宝除了体重过轻之外,还可能产生视网膜肺部的并发症,照顾起来也会令家长特别花费时间心力;为了避免上述状况,当孕妈咪发现自己可能有早产征兆时,就要赶紧安胎,尽可能延长怀孕时间,让胎儿在子宫内能够得到足够的时间继续发育,降低早产机率,让宝宝出生后的身体状况是良好的。怀孕后需安胎的机率以一般孕妇来说,早产率大约为10%~15%,机率不算特别低,大部份的早产原因不明,过去有早产病史的妈咪有较高机率再发生早产,也跟孕妈咪的体质有关系。有不少孕妈咪听到自己需要安胎时,都会感到特别紧张,但在怀孕期间只要好好休息,按照医师嘱咐照顾自己,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哪些情况需要安胎翁仕贤医师表示,胎儿未满37周前,如果孕妈咪的子宫有早发性的异常收缩现象,或是本身有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无法妥善控制血压及血糖高低,就会有早产的可能,这些情况都必须列入考虑安胎的范围内。若子宫颈已经开始扩张松开,并伴随落红,极有可能是早产征兆,医师就会建议孕妈咪住院安胎,方便就近观察及照护;如果只是单纯的子宫规则收缩,却没有造成子宫颈的变化及落红现象,在临床上就不称为早产现象,而是纯粹的早发性子宫异常收缩,这时通常只需要使用一些口服性的安胎药物即可,让子宫减少收缩频率。此外,翁仕贤医师特别提到,安胎的用意是要延长胎儿在子宫内的时间,时间越久,对胎儿和孕妈咪更有利,但孕妈咪如果破水了,处理的方式就不太一样。一旦破水,就可能会造成子宫内感染,若在破水情况下安胎,子宫内感染的机会也会跟着提高,通常医师对于胎儿周数满34周早期破水的孕妈咪,都不会建议安胎,而是让孕妈咪提早生下宝宝,预防感染造成胎儿病变。

安胎方式孕期的不同阶段,有各自适合的安胎方式,医师会随着胎儿周数大小,选择适当的药物给予孕妈咪服用,不过孕妈咪也要遵照医嘱服药时不可过量,若本身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也要提早告知医师。怀孕初期(胎儿未满12周)翁仕贤医师表示,在孕期第一阶段就需要安胎的孕妈咪,通常出现的症状大多是子宫点状出血或大量出血,有先兆性流产的现象,这时候使用的安胎方式就是给予孕妈咪口服药物或注射天然黄体素,另外也有专用的黄体素阴道药膏,可供孕妈咪涂抹,效果都是提高孕妈咪体内的黄体素,让胚胎在子宫内能更稳定着床。怀孕中期与后期(胎儿满16周以后)当胎儿大于16周,胚胎已趋于稳定,此时需要安胎的孕妈咪,可能就会遇到早产情况,所以医师通常会让孕妈咪服用「妳得宝」(Yutopar,台湾最常使用的安胎药物),让子宫能够放松,避免过于紧绷,不停产生收缩情形。翁仕贤医师表示,另一种长效型药物「钙离子阻断剂」,也是在此阶段适用的药物,因为子宫收缩必须靠钙离子帮助,钙离子阻断剂可减少钙离子进入子宫的肌肉细胞,降低收缩频率,在国外许多医师也会使用此安胎药物。上述两种药物都建议在妈咪怀孕满16周之后使用,但如果遇到怀孕12周到16周之间需要安胎,该怎么办?医师通常会建议孕妈咪使用黄体素即可,并配合卧床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安胎后如何休养不管在孕期哪个阶段,碰到需要安胎的情况,除了使用安胎药物帮助孕妈咪延长孕程之外,在家休息还最好的安胎方法。翁仕贤医师提到,孕妈咪腹泻太厉害容易引起子宫收缩,相反的,若是便秘也会造成孕妈咪腹部用力,久了也会有相同状况,虽然饮食上没有特别禁忌,但为了减少上述情形发生,食物摄取还是要多留心注意,多喝水、多吃蔬果,避免吃坏肚子。如果平常有上班的孕妈咪,碰到子宫出现异常收缩状况时,应避免继续劳累,因为在精神紧绷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也可能会导致子宫不稳定,孕妈咪不妨借此让自己放个长假,专心致力于照顾胎儿,并保持愉快心情,让自己与胎儿的健康更加稳定;此外,孕妈咪平时可以在家附近走走,适量运动,平时站着或坐着时,同一个姿势也不要维持太久,否则容易造成下肢水肿及子宫收缩,通常建议孕妈咪站着和坐着都不要超过30分钟,互相轮替为佳。有些孕妈咪可能会看到资讯,像是孕妇在床上要采取何种躺姿才会对胎儿比较好,但如果这些特定姿势让子宫感到不舒服,就必须避免,还是要以自己的身体适应状况为准。

~原文刊载于2012年2月号《妈妈宝宝杂志》;详细文章内容,请至妈妈宝宝怀孕生活网站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