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山/中美竞争日趋恶化 中共不能将印度推向美国

赵春山/曾任政大国关中心副主任、东亚所及俄罗斯所所长

中共与印度6月15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爆发的流血冲突,受各自内外环境的制约,应不致扩大为战争的规模。

有人形容,中印关系和中美一样,「好,也好不到哪里」。

因为第一,中印边境长达3,500公里,东、中、西三段都存在领土争议,再加上喀什米尔的敏感问题,多年来的谈判都未能解决,故冲突诚难避免;

第二,中印都视对方为潜在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中共认为印度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印度则对中共紧抱宿敌巴基斯坦,并多方拉拢邻近的尼泊尔、孟加拉及斯里兰卡的行为,一直心存警惕;

第三,习近平及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都属于野心勃勃的民族主义领袖。

莫迪在当选总理之后,带领印度跨步发展,经济不断飞跃。

莫迪想要在经济上超过日本,在军事上要与俄罗斯等量齐观,地缘政治上则欲称霸南亚次大陆,要把印度洋变成印度「湖」,这些都对中共的地区大国角色形成挑战

▲ 印度总理莫迪3日上午上午前往拉达克首府列城(Leh)前线视察部队。(图/路透

中印两次峰会 建立「新的战略会合」

中印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也都理解把小冲突演成大战争并不符合双方利益

莫迪6月18日在全国跨党派会议上表示,「没有解放军进入印度边境,印军据点也没有遭攻占。」这个说法在国内引起争议,也让外界一时感到错愕。

其实多年来,莫迪皆努力与习近平建立良好关系。

2014年,莫迪在他的家乡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接待习近平对印度进行的国事访问。

2017年,中印爆发洞朗(Doklam)危机事件后,莫迪分别于2018年在武汉、2019年在印度会见习近平。

莫迪认为,两次峰会都预示印度将与中共达成「一个新的战略会合」(a new strategic convergence)。尤其是在武汉峰会上,双方取得了重大成果,据称建立了应对边境紧张局势的「共识」。

▲习近平与莫迪2018年4月在武汉东湖边散步,就中印关系交换意见。(图/翻摄自新华网)

印军未现代化 中印军力悬殊

莫迪对目前中印的力量对比,应有自知之明。

《纽约时报》引述新德里智库「观察者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萨兰(Samir Saran)的说法,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要持续应对其侵犯,印度就必须在军事、经济及政治三方面皆进行部署;印度目前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仍远远落后于中国,这可能会使印度领导人对最近这场武装冲突升级的前景感到不安。」

尽管印度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然而尚未实现军队现代化。印度宣布今(2020)年的军事预算接近740亿美元,北京则为1,780亿美元,相去甚远。

▲印度军队现代化不足,难以跟中共解放军抗衡。(图/路透)

中印经济差距 印度消费力远不及中国

在经济方面,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为印度的5倍。

据估计,印度在2030年将超过中国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中产阶层消费市场,全球占比将达到23% (中国为18%)。

尽管印度的潜在购买力可用来「惩罚」中国,但它的消费及贷款能力远不及中国,不能以此来与中共竞争对全球的影响力。

此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迪政府今年将无法完成GDP增长5%的年度目标。一旦印度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借着「经济牌」赢得大选的莫迪,势必会形成其施政阻力。

所以莫迪必须考量,升高与中共冲突对内和对外两方面需要付出的代价

▲ 印度消费及贷款能力仍远不及中国。图为印度手机装配厂。(图/路透)

中印拒绝第三方介入冲突

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本次对中共的批评皆语带保留。

在洞朗危机事件爆发后,日本是唯一支持印度的成员,但东京关心的只是印太共享水域情况,而非陆地边境问题。

美国成为印度对抗中共的唯一靠山。川普在中印边境冲突后,曾表达愿意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斯里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虽未正面回绝,但以「印度与中国正循军事及外交途径解决」的说法,婉转地拒绝此提议;中国外交部也以印中双方有能力透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两国问题为由,强调「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美国及其盟国视中印对抗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和最大专制国家之间的一场角力,具指标意义。

做为印太战略核心地位的印度,可借此展现它是否已经准备,或是否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

莫迪并非省油的灯,当然了解盟国这种「宁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故不会轻易充当中美对抗下的试验品;更何况,川普采取单边主义,强调「美国优先」,也让印度担心会成为美国「反中」战略下的牺牲品。

中共硬干印度 付出代价更多

很明显地,中共对这场冲突也是刻意淡化处理

回顾1962年的中印之战中共军队在越过印军控制线后,即单方停火并后退20公里。

中共这个自我克制的行为,就如同邓小平在1979年中越战争时说的,目的只是给对方一个教训

然而为了这个教训,中共因此付出惨痛代价,且目前亚洲的地缘战略形势已今非昔比,中共要对印度硬干,付出的代价会更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和印度总理莫迪(左)。(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国际战略目的 中共重视印度地位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看,中共在许多方面也需要印度的合作。

首先,印度以创始成员国身分加入中共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是习近平倡导「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和关键节点,控制中共对中东石油进口海上航道的印度洋。

中国大陆学者强调,中共总理李克强首次外访首站选择印度,就显示中共中央对印度战略地位的认知及重视。

其次,中印同为「金砖五国」(BRICS)的成员,对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如应对气候变化、世贸谈判等问题,有很大的共同利益及合作空间。

最后,中共与印度一样,同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停工停产,并受全球需求崩溃等影响,面临经济衰退的严重问题。中印关系的稳定,有助于中共集中全力处理内政问题。

▲ 受新冠肺炎冲击,印度停工停产。图为印度泰姬玛哈陵。(图/路透)

学者:北京长期忽视对印研究

虽然印度战略地位重要,但经过这次边境冲突后,有旅居海外的中国大陆学者,在检讨中共当前外交面临的挑战时认为,北京长期忽视对印度的研究。

学者强调「印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社会力量,使它充满活力及创新精神,其做为后发展中国家的爆发力也不可小觑。」

总之,印度维持传统的「不结盟政策」,应该最符合北京当前的利益;尤其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恶化的时刻,中共不能因中印边境冲突,而把印度推向美国,成为川普政府遏制中共的一张牌。

根据上述分析,中印边境冲突不会像南海、台海及朝鲜半岛那样,成为目前中美对抗下的一个爆炸点。中印有它自身利益的考量、有相互沟通的管道,美国能发挥的作用实则有限。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美丽岛电子报》,原标题为〈中印低调处理边境冲突 〉。

热门点阅》

►  印度尤/中印边界冲突至少20死 热战爆发或理性降温?

►  林腾鹞/蔡英文敢告前大法官许玉秀诽谤吗?

►【大同股东会争议1】公司法权威:股东会「瑕疵不少」 董事变更登记难过关

►【大同股东会争议2】市场派如何反制?公司法权威吁法院「定假处分」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