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低薪魔咒:失去未来的大学毕业生

台大毕业典礼,许多的社会新鲜人即将步入职场。(图/台大提供)

文/钟文荣

六月是大学毕业季,部分社会新鲜人即将步入职场,然最近景气下滑,大学生还是很关切毕业后到底值多少薪水?只不过大学高学历低薪化早已经是不争事实,敢在履历表上勇敢写下高薪的期望待遇,想必也是极少数,另一些大概就是不知行情与不知量力奇葩

中研院院士郭位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书《高等教育怎么办?两岸大学心件的探讨》一书中就指出,22K是台湾均贫的符号,而台湾22K的问题却是源自于「高教理盲」,言下之意是指大学内的劣质教学与研究、大学数量不断扩与学非所用的危机,才是低薪的源头。

郭位院士所指的大学理盲也是不争的事实,低薪与不具竞争与只看论文产出量的学术与教学环境,以及以供给导向的大量标准化制造的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条件下,能值多少钱,想必也是心知肚明,22K只是一个代名词罢了。

劳动部最新公布的薪资指出,大学毕业新鲜人去年平均经常性薪资为27,655元,虽比前年增加了400多元,但仍比2000年的2,8016元少,而且学历愈低者,薪水增幅愈高,国中以下学历者增幅甚至高于大学及研究所

名目薪资的倒退,与负薪资成长率似乎证明了高教学历贬值的问题,如果考量物价成长率之后,大学毕业生薪资负成长的问题只会更加明显,实质薪资不但愈来愈低且毕业后马上面临偿还学贷压力,生存条件真的是难上加难。

高教的失衡与失控是教改的产物,恶果已然出现,最后爆发是少子化后大学的关门潮,这有点像《第五项修练》这本书中提到的「啤酒游戏」(Beer Game)。在啤酒游戏中,透过整个供应炼系统产生放大作用,即首先是大量缺货,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枯竭、缺货不断增加,但等到订货单大批交货时,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这也就是供应链中著名的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供应链,当初预期大学松绑,大学生来源增多所造成的需求增加,就会扩大供给广设大学与研究所,最后失衡的引爆点就是少子化-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但教改当初难道不知道这个结果吗?这当然是军备竞赛下的结果,当其它竞争学校都已经升格大学时,专科学校也会有压力升格,供给扩张的结果,就会产生爆量的大学学位供给。

几十年前,大学学位是一个人生的稀有财,但如今的社会,一个人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一点也不稀罕,又如何让学士学位成为稀有的资产呢?高教急速膨胀,供需失衡的结果加上品质低落,很简单的经济推论就是大学生低薪化,当年我大学毕业的起薪大约30K,现阶段名目薪资已经落后了二十年,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实质薪资岂止落后二十年?

这失落的二十年,苦果去必须由现在的大学生来尝,少子化加上人口老化,当今大学生的扶养压力恐怕不亚于现阶段在1960到1970年代五年级生,而五年级生又刚刚好是这些社会新鲜人的父母辈。未来,他们不要养自己,还得养上头这一群老人,他们还敢有下一代吗?

低薪的问题其实不能完全与生产力画上等号,统计发现,在1997年前台湾薪资与生产力大致上是一致的,然劳动成本指数自1999年后开始低于100,代表劳工的生产力大幅领先薪资,而自1999年后台湾的劳力成本比1998年前还相对便宜。这印证了一个事实,台湾劳工的生产力高,但薪资相对是便宜很多,更印证另一个事实是当经济愈成长,劳工生产力愈高,生产成本愈低,但薪资却相对不升反降的诡异现象。

离歌声响、凤凰花开,又送走了最新一批的毕业生,当学生每每问我手上有一叠证照是否可以加薪时,我很想坦白告诉他们,学位已经供过于求,难道手上这叠大量配合制造出来的证照难道不会也供过于求吗?只求数量不求品质的能力究竟够帮助多少竞争力,大学通识经济学简单供需的理论不就把答案摆在眼前了吗?

●作者: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