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夜市抵用券」拚经济 赔了夫人又折兵?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
读者在FB问我,只要了解基础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部推出的「夜市抵用券」(简称「抵用券」)对于促进经济的成效有限,为何政府还是要强势推出呢?到底,庶民经济的话语权在谁身上?
这话问得好,这让我想到英国经济学家乔安‧薇奥丽特‧罗宾逊(Joan Violet Robinson)说的一段话:「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其实不是要回答经济问题,而是学习如何避免被经济学家所欺骗!」所以,了解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经济体系运作的脉络与逻辑,对于政府所提出的经济政策,才不会被表面的经济数据所蒙蔽。当然,庶民经济的话语权应该在庶民身上才对,但首先,如Joan Violet Robinson所言,先学习经济学。
▲经济部推出的「夜市抵用券」(简称「抵用券」)对于促进经济的成效有限,为何政府还是要强势推出呢?(图/记者陈涵茵摄)
夜市抵用券拚经济,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在「逛夜市,用夜市抵用券拚经济?」这篇文章早就分析到,住宿旅客用了住宿补助之后,是否还有诱因会使用「抵用券」吗?这涉及到机会成本。住宿旅客为了200元的「抵用券」,跑一趟附近(还必须可以使用抵用券)的夜市,他必须付出交通成本(有的民宿与饭店很偏远)、时间成本,以及牺牲其它选择(如当地其它的观光景点),只为了免费获得200元的消费抵用,这现象不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只为去夜市花掉「抵用券」,又,有多少消费者会去夜市消费呢?这,合乎理性吗?
第一,200元的「抵用券」的使用率绝对不会100%;
如果大家还记忆深刻的话,2009年发行的「消费券」,政府预期与实际的成效出现很大的差距,到底是乐观估计还是夸大效果,很多人都心理有数。当年多少经济专家批评此举,政府还不是「自反而缩」,而事实上,却应该是「自反而不缩」才对啊!(「自反而不缩」的意思是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道理,语出《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果不其然,经济部在10月29日的新闻稿指出,「抵用券」目前为止发出182万张,但迄今只收回47万张,使用率才25.8%。这当然可以「宽松」一点解释,是因为「抵用券」的使用时限是到今年底,政府「尚有机会」继续增加诱因,提高使用率。但经济部混淆的是,这「抵用券」是发到旅宿业者而不是住宿者身上,住宿者可不会对未来还没发生的「抵用券」而「不急于使用」,因为这张券压根也还没到住宿者手上啊!
更吊诡的是,夜市这种标准的地下经济,经济部如何准确的估计「抵用券」的贡献度,而且还鼓吹地下经济消费?这不就「赔了夫人」还「折兵」,拿税收补贴还收不到税收!
▲夜市这种标准的地下经济,经济部如何准确的估计「抵用券」的贡献度,而且还鼓吹地下经济消费?(图/记者张一中摄)
「抵用券」和当年的消费券不一样,消费券视同新台币,没有消费的限制。总的来说,「消费券」总预算是837.36亿元,未兑付的金额也才8.87亿元,占比为1.1%。这道理很简单,政府发消费券等于送了3,600元,怎会不花呢?
但收到「抵用券」就像百货公司寄给你的消费折价券一样。我们家夫人说,假定百货公司给我一叠1万元的折价券,条件是满千折百,算一下,我得消费满10万元,我才有机会用掉这1万元的折价券!
我会因为收到消费折价券,就傻傻的跑去消费逛百货公司,用力帮百货公司拚经济吗?想像一下,百货公司根本不会傻傻的给我一叠现金抵用券,让我无条件使用!如果不会,政府补贴200元的「抵用券」,怎会预期我可以再提升400元的消费金额?别忘了「消费券」当年的成效不彰,其中一项原因是「消费券」恰巧替代了日常消费支出,意思是边际消费很难被刺激,又,「抵用券」的效果怎会奢望刺激出两倍的边际消费?
这道理,不是很简单的庶民经济吗?
►看更多【钟文荣】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