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发现细胞自噬新机制 有助对抗脂肪肝

中央研究生物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瑞华博士后研究员陈钰轩。(中研院提供/李侑台北传真)

脂肪肝是国人常见的肝脏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长期下来却可能演变为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不可忽视的肝脏杀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瑞华团队,发现一种操控细胞自噬(autophagy)的机制,经动物实验证明能抑制脂肪肝形成。研究成果已于2月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细胞自噬是细胞的主要资源回收机制,可消除细胞内的老旧废物,或选择性地清除细胞内的过多脂肪,即「脂肪吞噬作用」,让细胞产物在合成、降解、再利用过程之间维持平衡状态。陈瑞华研究团队发现一个名为UBE3C的泛素接合酶与一个名为TRABID的去泛素酶,能共同调控细胞自噬因子VPS34,维系细胞自噬作用的平衡。

陈瑞华解释,VPS34因子与细胞自噬作用有关。UBE3C藉分枝型泛素化修饰VPS34蛋白质,导致VPS34降解(degradation),被分解为小片段,抑制细胞自噬功能。反之,TRABID则去除VPS34的泛素化修饰,使其不被降解,促进细胞自噬。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UBE3C和TRABID宛如一阴一阳,透过共同调控细胞自噬因子VPS34,借以达到细胞内的恒定状态。

研究团队透过老鼠实验,以高脂饲料喂食小鼠诱发产生脂肪肝,发现这些小鼠肝细胞内TRABID表现量下降,导致肝脏细胞的自噬作用无法启动,进而造成脂肪肝。对食用高脂饲料的小鼠注射以腺病毒载体携带的TRABID基因,四周后从细胞切片观察,团队发现肝脏油脂含量明显减少,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目前脂肪肝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研究团队表示,「本研究对于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契机,若能研发出提高TRABID表现或其活性的药物,则可能阻断脂肪肝的形成,进而预防肝功能异常、肝脏发炎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