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航/你知道,台湾的「马路三宝」是怎样被贴上标签

马路三宝阿婆闯红灯又急煞,吓坏直行车。(图/行车纪录画面翻拍)

文/周伟航

马路三宝,指的是「女人老人、老女人」开车上路时,会造成大家的困扰,甚至是生命财产的威胁。这种称呼是对于性别年龄的歧视,因为并非所有的女人、老人、老女人开车上路,就会造成大家的困扰。

但与马路三宝概念相应的各种用路「恶行」,却是真实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检讨,在本文中,我将我将检视马路三宝的概念与用路恶行,思考这类神奇的状况背后到底有何原理

台湾的用路恶行很多,包括转弯或变换车道时不打灯、不注意四周状况,就直接硬干,或是驾驶时一心多用,还有停车时随意开车门等等。此外,也有不看交通号志,不管道路使用分级,甚至逆向行车。对了,还有地方特色的「高雄式左转」(利用人行道左转),以及进化版的「高雄式停车」:利用人行道左转之后,直接在人行道停车。

但「女人、老人、老女人」并不见得就会有以上的用路恶行,发生比例也未必较高。就现有事故数据来看,女人的肇事率相对于男人,没有特别显著,就算在某些条件下出现显著情状,也可能是女人相对少开车,经验不足造成的问题。至于老人,科学上已确认长者开车可能在反应、判断速度上都会差一点,但和上述恶行并没有直接连结。

当人们看到事故发生时的肇事人是「女人、老人、老女人」,很容易就会接上「马路三宝」的概念来进行批判,但其实就算真是「女人、老人、老女人」肇事,以马路三宝概念来当做事件成因,仍算是种歧视,因为这会让其他的「女人、老人、老女人」在驾驶时蒙受更大的压力,甚至还没开车,或还没开始学驾驶,就先被否定,认为他们必然会是失败的。

这当然不对,这也许会让「女人、老人、老女人」在驾驶上失去自信,甚至失去公平用路的机会。正确的作法,是找到用路恶行的真正成因。

如果用路恶行不是基于「性别」或「年龄」,那还有什么原因?一个道德行动,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察:「动机」「手段」「结果」。用路恶行是具体的「手段」,其「结果」好一点是虚惊一场,不好则是家破人亡,那动机呢?

我们从这种用路恶行当事人口中最常听到的是「我没注意到」,如果仔细观察他们肇事前后的行为特质,的确也可以印证这种问题。他们不见得有意为恶,甚至很努力的想开好车,但是显然关注的层面不足:没注意号志、规则和其他用路人

▲交通乱象多,令人捏把冷汗。

这是种「无」的境界,除了自己以外,意识中没有旁人,所以想转就转,想变就变,想停就停,想开门就开门,想逆向就逆向。为什么会这样?在公共空间,不是就应该抱持和他人友善互动的态度吗?

的确,这是基本常识,但这些用路恶行的当事人,显然在那个瞬间失去了这种常识,把公共空间当自己家,想怎样就怎样。这在伦理学上叫「利己主义」,而且是最短视近利的利己主义,又称为「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

一般的利己主义者是开明的利己,虽然行为动机是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但他也知道好好开车,遵守规则,注意其他用路人,才是真正长期看来最有利的。所以他不会刻意抢快,而是想办法在用路赛局理性的找到均衡点

但「自我中心主义」不一样,他只想到自己,目中无人,所以会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如果在自己家这样就算了,在外面还这样做,还操作危险的机具车辆,那自然就该大力批判。

用路恶行不是来自于性别和年龄,因此真正要批判的不是三宝这种身份特质,而是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者。不只是「女人、老人、老女人」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许多年轻男性也是这样,你只要有用路经验,一定也会碰到「少年仔」有这种目中无人的用路恶行。

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上了车,这些人就会突然变得「自我中心主义」。他们是日常生活就这样吗?还是本来不会,一上车就失去理智?我认为多数用路恶行的当事人,日常生活也不太可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因为这种人很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所以他们应该是一上车就突然「暴走化」。

为什么车子会有这样的魔力?是不是「人车一体」后,他们的意识突然产生转变?这种心理层面的因素就不是伦理学能回应的了,或许你也可思考身边的例子,推敲可能的答案。但别再归结为「女人、老人、老女人」这种性别与年龄特质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经营粉丝专页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辅仁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为伦理学,曾从事政治公关工作,目前为时论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