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专栏】周美里/「免试」迷幻药成选举万灵丹?
▲各总统参选人应回归政策,正视国教民怨。(图/全国12年国教家长联盟提供)
文/周美里
十二年国教家长骂、学生苦,殷殷期盼下一任的总统能提出良方来解救大家。结果呢? 国民党朱立伦虽然知道十二年国教是马政府民怨破表的主因之一,但是却不了解「病因」,甚至还迷信「免试升学」的美丽口号,舍不得放下。小英呢? 则干脆再加码,从升高中「全面免试」一路直冲,主张「大学也免试」,仿佛「免试」等于「免压力」,等于「王子公主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难怪被讥「干脆总统也免投票」好了!
为什么两大党总统候选人都同时被「免试」所迷惑呢?「免试」就像「免费」,是便宜、方便的承诺。最好人人从小上学免费、看医生免费、住房免费、老年照护免费….,似乎抬出「免费」政策,生活就无忧无虑,快乐似神仙。政治人物不图对政策深入了解、不以国家社会长远为考量,只想用简单、美丽的口号吸引选民,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免试」根本是假议题。「免试」不能解决压力,只是延后压力。提早「分流」让学生适才适所,才能减轻学生不当的压力。逼所有学生走一样的路,导致不同兴趣及能力的学生鸡兔同笼,爱唱歌的和爱运动的在一起,要他们同时都会唱歌又会运动,不只是压力大而是非常痛苦。如果爱唱歌的去唱歌,爱运动的去运动,纵使有压力,孩子们也会乐于努力去克服,因为克服困难得到成就感,才是学习会快乐的原因。
现在我们老是批评年轻人「草莓族」,说他们挫折忍耐力太低。另方面,社会全弥漫着要学生「全面免压力」的气氛,这不是很矛盾吗?在免压力的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如何忍受挫折呢?灌输孩子「无压力」其实是一种「迷幻药」,导致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教育应该给孩子的是「克服压力」的能力,而不是逃避压力。
「免试」就像迷幻药,短暂的带来「快乐」的幻觉,长期而言却是痛苦的深渊,不但不能解除压力,反而带来以后更大的压力。试问,今天我们可以「免试」,未来职场可以「免竞争」?「免工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政治人物却不断地鼓吹「反智」,难道不也是一种「愚民」? 我们不愿意用更阴谋的心态来看待,但是台湾在少子化下明明已经人人有大学念了,再去推动全面免试以「均化」所有大学、高中,是不是为了挽救面临倒闭的大学、高中呢?
家长们反对填鸭教育,但是,反填鸭不代表就是「免试」。应该做的是投入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师资,提早分流,强化技职教育,不要逼所有孩子上大学,让孩子都能依兴趣及性向选择教育及发展。政治人物只图用速成的「免试」迷幻药来讨好选民、麻醉人民,最终赔上的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下一代的前途。
▼12年国教联盟联合国中、高中、新北家长代表日前召开记者会。(图/记者张暐珩摄)
●作者周美里,资深媒体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