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填充物修修脸 先了解它们的成分再选择!
▲目前使用微整形大多以玻尿酸、微晶瓷、胶原蛋白为主。(图/记者严云岑摄)文/曾忠仁
「玻尿酸注射美容」、「微晶瓷隆鼻」、「聚左旋乳酸液态拉皮」等,不管是走在路上看到的诊所招牌或跑马灯,还是坐在家里看报纸杂志的行销广告,甚至是电视台购物频道的节目,都充斥着类似的语汇。在短短几年之间,我们似乎就被满满的医学美容广告淹没了!
虽然说填充物的注射其实是现代美容医学发展的潮流,但是在过度商业化的行销与包装之下,一般消费者甚至执行注射的医师本身,对可注射的填充物的认知其实是不足的。本文希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可注射填充物做一个完整的介绍,更希望大家对可注射填充物有正确的认知,了解适不适合自己的需求,而不要被他人或广告所左右。
什么是可注射填充物
目前在台湾已获得卫生署许可的可注射填充物,主要有胶原蛋白、玻尿酸、微晶瓷、聚左旋乳酸等,当然各有其优缺点,不过根据文献与医师的使用经验,目前最受欢迎的填充物应该是后三者。
玻尿酸又称为透明质酸或糖醛酸,是人体皮肤组织中本身就有的成分之一,因此是目前最受欢迎,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组织填充剂。现在玻尿酸多半以基因工程方法,透过植物性的草酸菌发酵制成,生物相容性极佳。
由于每个厂牌所使用的玻尿酸平均分子量不同,交联成大分子的键结方式与百分比不同,甚至形成键结的物质也不相同,因此玻尿酸可以制成各种大小与硬度不同的制剂以适用于各种场合。一般而言,分子量越大、越硬的玻尿酸,越需要注射到皮肤的深层组织,对医师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注射后存留在人体的时间也越长。
聚左旋乳酸是一种由玉米或蔗渣等经过提炼与聚合过程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与生物相容且能被生物降解(体内自行分解代谢)的物质,被医学界使用已超过30年。
早期以聚左旋乳酸制成体内可吸收的缝线、外科用骨板、心脏血管支架等。后来发现它具有良好的胶原蛋白刺激作用,注射后能刺激自体胶原蛋白的增生,逐渐修复流失的体积,使松弛下垂部位撑起,轻松达到除皱纹、丰颊、全脸拉提及轮廓重塑的效果。
微晶瓷的主成分是钙、磷,外观如细微的珍珠颗粒,外层有黏稠状的凝胶物质包覆着,是一种类似人体组织中「生物软陶瓷」的填充物。它的主要用途是改善脸部皱纹和皱折,施打后可刺激胶原蛋白增生,补回已流失的胶原蛋白质。微晶瓷注射可让鼻形立体,支撑力强、不易位移、有生物活性的特征和相容性,安全性高。
可注射填充物的分类
目前医学界把可注射填充物分成3类,一是体积填充式,二是刺激生长式,三是兼具双重作用的。很巧合的,上述3种最常用的填充物,正好各是这3类的代表,即玻尿酸是体积填充式的代表,聚左旋乳酸是刺激生长式的代表,微晶瓷则是兼有双重作用的代表性产品。
第一类的填充物其实是符合传统定义的产品,其目的是补充流失的软组织体积,注射后因人体会慢慢吸收,所以效果最佳。惟一段时间后,通常是几个月到一两年,效果就会完全消失。
第二类刺激生长式的填充物是比较新的产品,注射后并没有立即的效果,不过它会引起组织反应,刺激皮肤产生新生的胶原蛋白,达到治疗的目的。效果通常持续较长,可以达到两年以上。
第三类的填充物则兼具双重作用,有立即体积填充的效果,也有刺激胶原蛋白生长的作用,效果一般可以持续一到两年。
▲消费者应要在施打注射前注意成分及CC数。(图/达志影像) 可注射填充物的作用
脸部皮肤的老化当然有许多原因,不过最终结果就是体积的流失,包含骨骼与软组织的萎缩。反映于外观,便是产生皱纹与皮肤的下垂,因此如果能找到可以安全填充于软组织中的物质来补偿流失的体积,就可以有效地达到抗老化或整形美容的效果了。
除皱美容;脸部的皱纹可以粗略分为动态纹与静态纹,如鱼尾纹、皱眉纹等,是肌肉收缩所造成的动态纹路,因此大多以肉毒杆菌素来治疗;静态纹者如泪沟、法令纹、木偶纹等,在脸部肌肉放松,没有肌肉收缩,不做任何表情的脸部就会存在,其治疗则多以填充物来改善。
拉提回春;随着美容医学界对可注射填充物物理性质的了解越来越透彻,发现只要注射具有高弹性与高黏滞性的填充物,就可以对因为年龄老化、软组织体积流失、外观下垂而没有弹性的皮肤,产生饱满与拉提的作用,达到整体抗老化的目的。
曲线雕塑;人有美丑,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一致,有人嫌自己的鼻子不够挺,有人嫌自己的下巴不够尖,也有人嫌自己的嘴唇线条不够立体。无论如何,若对自己某部分的线条不满意,只要简单地注射一些填充物,就可以获得明显的改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副作用;有作用就可能产生副作用,虽然发生率很低,但还是有可能。不幸的是,无论是厂商或医师,对填充物的副作用常隐而不谈,而消费者也以为注射美容是万无一失的治疗,因而造成许多医疗纷争。因此不管是医师或患者,都应该对填充物的副作用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
可注射填充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发生于注射后,由于这种侵入性治疗所造成的立即性反应,例如出血、淤青、肿胀、痛感等。就医学观点而言,这种副作用是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在治疗前就与患者沟通清楚。此外,少数患者会有局部感染的问题,由于填充物会存在人体内相当长的时间,使得局部的细菌感染治疗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治疗前治疗部位的清洁消毒也不容忽视。
最可怕的副作用是发生在血管内注射或血液循环系统受到压迫时,造成局部组织的缺氧坏死,在脸部动脉血液供应比较脆弱的位置,如鼻子、眉间或中央额头部位是最可能产生这种副作用的部位。医师在治疗这些部位时,不论是注射材质的选择、注射的技巧,以及注射的量,都要特别小心。
另有报告指出,可注射填充物可能顺着血流流到其他重要组织或器官,由于填充物本质上都是黏稠的胶状颗粒,在狭窄的血管里等于是血栓,因此造成眼睛失明或脑部中风等严重的副作用。综观这些报告,无论是医生或患者在进行注射时都须更谨慎小心。
另外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跟填充物的物理性质有关,不论填充物的成分是多么与人体相容,对人体而言,它仍然是一种外来异物,人体一定会产生外来异物反应对付它。由于每个人免疫反应的强度不同,有极少数人会转变成肉芽肿,在注射一段时间以后,会慢慢形成可触摸到,甚至是肉眼可见到的丘疹或结节,这也是医师在治疗前应该跟患者提及的可能副作用之一。
在可注射填充物的副作用中,最难处理也是最难以满足的其实是病患本身的期待。由于个别审美观的不同,与注射美容先天效果的限制,常常发生注射治疗本身是成功的,术后也没有任何副作用发生,可是病患依旧不满意。因此治疗前医病双方的解说与沟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可注射填充物的新进展
可注射填充物最近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麻醉药物的添加,二是钝针注射法的出现。
可注射填充物添加适量的麻醉药物之后,可使注射过程的痛感减到最低,使病人的恐惧感降低,实现想打哪就可以打哪的梦想,提升了注射美容的效果。而使用钝针来注射,基本上避免了针尖穿透血管,造成血管内注射的失误,同时减少了用尖针注射时,可能出现出血或淤青的问题,对于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接受注射美容的患者,不啻是一大福音。
需求决定供给,期盼青春永驻是人性。二次大战后的婴儿潮世代现在都已到了中年,由于科技的进步,让害怕年华老去的人们,在简单地注射填充物之后,得以继续抓住青春的尾巴。只不过在追求青春美丽的同时,一定要仔细地停、看、听,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不要花了大钱,其实只是被打肿了脸,还以为这就是美丽。
作者曾忠仁 |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皮肤部/美丽境界诊所。本文刊登于《科学发展》2013年5月,4845期,34 ~37页,以及《科技大观园-科技部》网站,经作者同意授权全文转载。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