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专栏-趋吉避凶 首选内需消费股
开年迎来两大科技股利空,其一为特斯拉缴出不如市场预期的2022年第四季交车量,幅度达4%;其二为苹果传出针对AirPods、Apple watch、MacBook等三项消费性产品砍单的传闻,惟幅度不详。特斯拉与苹果分别属于电动车与消费性电子两大领域的中高端品牌厂,过去一年这两家大厂的销售情况大致良好且相对中低端品牌的同业具有韧性,在全球景气迅速转差情况下,库存去化的阴影或订单修正的窘境似乎已逐步从中低端品牌厂蔓延至中高端大厂。
农历封关期间正值美股超级财报周,很难期待与台股关联度密切的大型科技股会释出正面的讯息。综观第一季,几乎没有任何特定应用订单具备带动营运脱离泥淖的能力,库存去化的阴影正逐步从消费性电子产品向各类非消费性应用蔓延,订单遭砍的传闻也从中低端品牌蔓延至中高端大厂。总体经济衰退机率提高已影响企业资本支出转趋保守,2022年底陆续传出Meta暂停在丹麦的资料中心扩张计划、Google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投资6亿美元的资料中心建设无限期延后等市场杂音,此已对2023年资料中心及伺服器短期的成长动能投下变数。
尽管科技业持续迎来展望不佳的利空,过去2~3年深受新冠疫情打击的内需消费性类股却正迎来经济解封后的报复性消费潮,加上鉴于今年出口疲弱,当局拟针对企业投资与消费内需研拟刺激方案,而行政院已准备于农历年后每人发放6,000元现金,预告第一波的内需消费振兴方案已箭在弦上。
回顾过去,政府发放过3次振兴券,包含2009年的「消费券」,每人3,600元;2020年的「三倍券」,每人3,000元;2021年的「五倍券」,每人5,000元。根据官方估计,2009年的「消费券」政策对当年度GDP提升0.28%~0.43%;2020年的「三倍券」对GDP提升0.53%;2021年的「五倍券」官方并没有确切数字,惟经济学家估计GDP可提升0.9%。
展望本次,政府拟改采「6,000元现金」振兴方案,尽管没有前面3次的杠杆效应,根据「心理帐户」理论,人们的决策方式是把不同来源的所得,归到不同的心理帐户:比较固定的所得(如薪资等)或大笔的一次性所得归到「财富帐户」,消费行为不会因小额的变动而改变消费水准;非固定的或小额的一次性所得,则会被归类到「当前收入帐户」,人们会倾向把它花掉。
由此推估「每人6,000元现金」的振兴方案将会有短期的效果,同时因消费有替代性,但是餐饮不能替代,不能因此振兴方案对餐饮业的助益将会较零售业来得显著许多。
投资建议部分,伴随农历春节消费旺季、国内解封后的报复性旅游以及振兴内需方案加持,看好餐饮、饭店住宿、游乐园、零售、电商等内需消费股的短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