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打破两岸冷僵持?黄介正:战略主动、彼此包容

▲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黄介正指出,两岸关系紧绷的真正转折点太阳运动,而非政府上台。(图/记者陶本和摄)

记者蔡百蕙台北报导

两岸关系迟无进展,如何打破冷僵持?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前陆委会主委黄介正接受《ETNEWS新闻云》专访时表示,目前冷僵持的局面双方战略怠惰的结果,持续下去对彼此都不利,宜掌握「同属于两岸的战略主动」,包容彼此的核心价值,并「建立阶段性的互动架构」,该主张也符合总统英文提出的新模式概念,如此,才能在维持现状基础下,合作共赢。

去年520就职当天,中国大陆称蔡英文演说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黄介正认为,这表示对岸对于蔡英文是否仍尊重和接受过去两岸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础、也就是九二共识存有疑虑,因此希望台北方面能够厘清,如果北京方面认为蔡政府没有把答卷完成,就无法台湾维持过去制度性的交流。

迄今两岸维持冷僵持的局面,黄介正则指出,真正关系紧绷的转折点,其实是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而非新政府上台,当时中国大陆就发现,透过协商谈判无法解决两岸间存在的许多问题,「因为台湾可以说停就停,甚至改变游戏规则,」立法院还强烈要求先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于是中国大陆才慢慢缩回去,从两岸协商谈判解决问题,变成采取片面的作为。

举例,尤其在政治关系上,大陆的单边作为包括M503航线(2015年3月29日启用)、卡式台胞证(2015年7月6日上路)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颁布),其中第11条还规定:「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共同义务。」

新加坡马习会只是昙花一现,事实上,马习会以前,中国大陆应该已经做出蔡总统当选的判断。」黄介正说。

▲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黄介正认为,两岸目前的战略怠惰对彼此皆不利。(图/记者蔡百蕙摄)

此外,他也认为,两岸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决策层级似乎都在等对方先让步,演变成「战略怠惰」的局面,都不急于改善关系,但如此一来,国际强权就有了介入的空间,「用白话文讲,美中台已经不是平衡的三角,而是一个畸形的三角。」

因为台湾很小,如果两岸维持一定程度的关系,就有可能平衡,两岸关系迟迟不恢复的话,台湾就很可能倒向美国,「当台湾没有选择,只能倒向美国的时候,中国大陆到底是占便宜还是吃亏?中国大陆自己要评估。」

相对而言,台湾也有改善两岸关系的急迫性,从李明哲事件到巴拿马断交,两岸关系不断地传出坏消息的情况下,这个感受越来越强,同时他更强烈地认定,为了掌握「同属于两岸的战略主动」,对彼此都有利,双方都要能「容」,即尊重对方的核心价值,台湾就是民主选举,大陆就是两岸同属一中

黄介正进一步说明,大陆要能包容台湾的民主机制套用蔡英文的话,也就是「透过民主机制形成的集体意志」。毕竟她赢对手309万票不是没有意义的,台湾人不会因为大陆高兴就选谁,不高兴就不选谁,「我们又不是香港。」

蔡英文能够赢那么多票,「(中国大陆)有没有权力要求她全部抄袭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才要跟她交往?」

黄介正接着话锋一转,「台湾方面也要认清,完全的对抗是否对台湾有利?」因此也要能包容「两岸同属于一个框架」,他表示这和蔡英文提出的新模式概念相同。

就算新政府打死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但两岸需要一个可运作的阶段性框架,一定要在一个框架内才能够维系关系的话,就坐下来谈这个「阶段性的互动框架」,他强调,「两岸同在一个框架内的概念,台湾要开始学习接受」,不要全部排除,「因为我们太弱太小,也要聪明一点。」

他分析,蔡英文于日前接受路透社专访时,主轴谈的正是新思维和新框架。

现在就看对岸如何接球

「既有的框架包括国共和城市论坛,能够继续举办都是好事。」时值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前夕,黄介正也强调,「最重要还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柯文哲没办法取代民进党政府,国共论坛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