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超/惠台31条看出彼岸的战略主动与此端的消极苟且

▲中共惠台31条措施目前最大贡献是,让我们重新省思台湾政治人物对于人民意义内政不修,才是对台民主体制的最大威胁。(图/总统府

关于中共近期推出的惠台31条措施,台湾目前对此的看法,主要见诸于朝野政治人物与媒体,他们多将之视为中共正在吸走台湾技术、人才,推动直接统一政策。此种论断,等于假设这些措施未来必有所成。然而,对本文来说,现在这些论断都嫌早了些,目前它的最大贡献是,让我们重新省思台湾政治人物对于人民的意义,而内政不修,才是对台湾民主体制的最大威胁。

中共不是第一次推出类似的对台政策了。两岸从早期未交流时的叶九条说,「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到后来胡锦涛时代的让利,我们看到的却是经济热络但认同背离趋势。如此认同趋势固然与两岸执政者的作为相关,但「因误解而靠近,因了解而分开」的影响恐怕也不能小觑。

简单说来,密切交流亦会使得双方出现利益冲突、发现彼此心灵鸿沟,这是当初主张交流者始料未及之处。就拿惠台31条措施来谈,确实对志在四方的台人台资展现了善意,但这些政策落实到执行面会是怎样情况?恐怕谁也说不准。例如都讲中共以商围政,此次31条第一项也直接点出「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大陆企业同等待遇」,但台商心知肚明,私营企业中国大陆的生存环境相对不友善,台商要的不是国民待遇,而是特权待遇,没有台湾,他们在对岸的处境恐怕不会比现在更好。

再以教育为例,政策鼓励台湾教师去大陆高校任教,其在台湾取得的学术成果可纳入工作评价体系,再加上大陆近几年薪资不断提高,辅以台人可申请各项国家基金项目,台湾教育人才赴陆者必然多如过江之鲫。但就笔者了解,对岸大学要的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求职者在受聘时必须签契约,契约上载明学术表现要有一定水准才能续聘,他们没有在达不到要求时帮忙找理由打官司的组织、也没有住房、退休金等补贴;至于传闻年收百万以上消息则多有夸大,除了「长江学者」、「千人计划」这类招收本来就有名的学者可获得较优渥待遇外,一般招聘学者除了基本薪水外,校方承诺的某些薪资项目是分年给付,但在报导中被计入一年可获薪水。这些宣传与实际的落差是否会影响台人去对岸后的安身立命?能否改善?大陆方面落实政策的机构又是否可切实体会两岸交流的意旨?这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得到的答案。

无论如何,这措施确实反映出中共目前的自信与积极追求的战略主动,他们相信时间在他们那边,并不急于立刻以武力解决两岸僵局,但不幸的是,从台湾政治人物的反应看来,却似乎映照出海峡另边的消极与因循苟且。如果台湾政府有能力搞好环境,谁会希望离乡背井?企业圈的「五缺六失」问题长期存在早是不争的现实,连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电力问题,政府都搞不定,甚至可以说,目前台湾电力无虞,也跟企业投资与GDP成长率偏低有关;而少子化、大学退场、教师空缺、薪资、双薪肥猫等一系列问题知道多久了?教育部又拿出了多少不是虚应故事,而是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过去蒋经国自信的说过:「海峡两岸的竞争不是政党之争,而是生活方式之争。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为所有中国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繁荣的中国,我们为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选择。」当时还要对岸「经济学台湾,政治学台北」,甚至有人在李登辉总统执政初期建议经援大陆,只是到了行政院长层级被否决掉了。「小」台湾曾经做过这么有气魄的事,也带给中共竞争的压力,后来的政治人物则只会让人民在烂苹果中挑一个比较不烂的。现在境外出现了一股争取民心的力量,台湾政治人物初步作的,是在分赃政治之余说官话、恐吓,还没搞清楚,这次中共针对的对象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我们盼望这又是一个良性竞争的开始,两岸人民都很勤奋,都值得享有平安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只能有个会说大话、空话干话的政府。

好文推荐

杨颖超/打通两岸关节 单靠陈明通能成吗?

杨颖超/美衰弱日不甩 台湾真能一起「印太」?

杨颖超/以形塑的「真相」还原真相,就是促转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杨颖超,台大国家发展所博士,曾于北京清大、南京大学蹲点研究。关注美中台、两岸政经发展、交流议题。现于大学任教。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