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条一周年/统战vs.惠台 两岸官方「仙拚仙」各自表述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图/CFP)

记者魏有德/综合报导

大陆国台办颁布「31条惠台措施」迄今满一周年,自政策推出以来,台湾社会反应不同,对于在陆或期待赴陆的民众多给予正向肯定,认为「同等待遇」解决不少长期以来的困扰,也有民众担心人才外流及两岸政治急冻氛围下,成为角力下的牺牲品

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图/记者曾俊豪摄)

「惠台31条措施」推出后,讯息量庞大,各界议论纷纷,陆委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打预防针,发言人邱垂正认为,相关措施属规范性文件性质,并无法律位阶效力,未来陆方以何种方式落实相关内容、法制化程度,以及地方政府能否执行,陆委会将密切关注。

基于大陆中央惠台31条措施,各省市陆续推出相关条文,如上海惠台55条、川台70条、浙江惠台76条等,将实施细则正式搬上台面。各地细则出炉后,民间交流活动也随之热络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6月毕业潮及暑假来临的两岸学生交流。

当时曾有媒体报导,大陆「惠台31项」政策逐步推动下,对于台湾青年频频释放「利多」消息。陆委会以两岸法律、制度、市场环境、社会价值不同等因素,提醒民众前往大陆创业或就学前应就风险挑战做好审慎评估,并联合海基会对赴陆就学的学生,加强服务与建立常态性咨询管道

而陆委会的态度经过3个月的时间,对于「惠台31措施」也由之前的柔性劝导趋向紧缩,甚至以「惠台统战」的强烈措辞形容,不时与国台办隔海交锋。大陆9月1日核发的「台湾居民居住证」被认为是惠台政策的再加码,将「同等国民待遇」推向最高峰,掀起两岸官方新一轮口水战。

▲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样式居住证样式。(图/取自公安部网站)

国台办强调居住证发放是「惠台利民」,指纹建档等举措是为避免个资遭盗用,居住证与相关税收规定并无「直接关系」。对此,陆委会回击,居住证发放是一项企图透过社会经济融合,削弱我方主权,具有高度政治图谋的统战作为,改变两岸人民实质身份区隔的法制现状,模糊两岸实质的心理界限

由于政府研议以「限缩公民权」方式反制居住证发放,引起台商不满,造成舆论哗然,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也亲上火线灭火,他表示,申领居住证没有立即除籍问题;政府的防范,主要是针对北京想透过居住证遂行的政治目的,不是针对台商。

▲为应对大陆祭出惠台31项措施,陆委会公布「壮大台湾八大策略因应中国大陆对台31项措施实施成果报告」。(图/记者蔡浩祥摄)

居住证问题延烧之际,陆委会联合卫福、文化、经济等八部会,针对31项惠台措施对台影响,提出各项数据反击,并公布「壮大台湾八大策略—因应中国大陆对台31项措施实施成果报告」。报告认为,陆方所提对台31项措施,公布36项实施、配套办法,本质仍为「名为惠台,实则利中」,民众对大陆各项措施,应注意其风险,与政府共同面对及因应。

此后,两岸官方不再隔海喊话,国台办以陆续公布各地执行惠台31条措施的方式,以实际案例取代政治口水。陆委会则不时汇整资料、数据,以「风险揭露」的方式出招,提醒民众需要注意的事项。

外界认为,惠台31条是大陆十九大后对台新战略布局起手式,跳过「政治急冻」的现状,借由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从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方面着手。陆委会做为台湾对大陆事务主管机关,站在第一线承担的压力不小,如何站稳立场、解决民间压力及符合民众期待将是大陆惠台31条政策推出满周年后,陆委会面临的新一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