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条一周年/缓解台商两难尴尬 盼外商投资法也能「惠台」
▲大陆推惠台措施,为在陆台商推进同等待遇。图为上海外滩。(图/CFP)
大陆国台办推出「惠台31条」满周年,对台商朝同等待遇推动,不少地方落实办法中更融入当地特色。台商直言,近年面对大陆经济结构转型、两岸关系冰降「两难」,惠台措施的推动确实缓解了不少尴尬,也有助应对贸易战风险,期待将于两会上再次审议的新版《外商投资法》制定中,也能融入「惠台精神」。
大陆去年2月28日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31条,其中12项涉及加快给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包括经营项目、产业合作放宽,鼓励转型升级、提供土地支持和投资奖补等,其中各地陆续推动的落实办法亦融入当地特色,譬如福建鼓励两岸农业合作,上海提供金融、研发支持并鼓励上市,以及广西支持参与一带一路,江苏、浙江、广东等台商大本营也提出许多支持转型升级的专项政策。
▲贸易争端和大陆生产要素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是台商经营的难点。(图/记者陈政录摄)
上海台商协会副会长、高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蔡世明直言,近年因两岸关系开始紧张,除了诸多协议停摆,许多在陆台商也都很尴尬,因此大陆中央去年发布惠台措施,让各地方政府陆续推动落实办法,表明依旧照顾台胞的态度,缓解了许多人的心理压力。
不过蔡世明也提到,大陆许多政策早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将台商视同外资的,「推出很多政策调整、建立框架,但落实的确也没那么快」。因此他也期待,在两会即将审议的新版《外商投资法》中,也能融入「惠台精神」,是否针对港澳台设独立专法,进一步强化同等待遇,并持续在对台胞、台企的执业、投资范围放宽,都是台商朋友期待的。
▲两岸关系紧张,对台商来讲既尴尬又担忧。(图/记者汤兴汉摄)
谈到切实的获得感,雷柏特(南通)实验室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楚平表示,过去台资企业较难与陆校进行产学合作,去年开始逐渐「开绿灯」,他也有不少台企客户因为投入研发,或被评为高新技术产业,成功获得补助。
但他也强调,大陆产业结构转变迅速,许多陆企在研发投入资金、公司规模上都相当惊人,因此台商若要在新一波的转型升级中成功,还需要仰赖自身努力。
而位于上海闵行,从纺织工厂转型的麦可将文创园区则在去年,因为惠台措施和上海当地政策均有支持台资文创业发展,获颁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申请成为3A级景区等,麦可将文创园区总经理连泰瑞表示,惠台措施中不少都是与文创产业有关,加上上海本地的文创50条,提供了他们很多想像。
▲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区总经理连泰瑞正讲解园区企业。(图/记者陈政录摄)
南通市台协会长刘璟芳指出,转型升级和中美贸易争端,对台商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惠台措施中包括于服务业等领域对台资企业放宽,鼓励参与政府采购、一带一路等,都对台商转型「开辟出了一条路」,而未来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可以说是「每一条都很重要」。
▼南通台协会长刘璟芳。(图/记者陈政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