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超/操弄文化尊重议题 只是想改变自我文化认同

台湾是个多族群融合的国家,但也因深受西方资本强权影响,对于多元文化形成了表面尊重背地里却不认同的两极化。(Photo by Lennon Ying-Dah Wong/Flickr)

在台湾,尊重多元文化一向不是问题,有问题的常是口号被不加思索的接受,成了教条。当西方为异教相互征战时,中华文化就已能欣赏、吸纳多元文化,佛教造像与服饰即清楚展现这些特质

真要谈现今出现的尊重与歧视,问题不在人们缺乏尊重强势西方文化的态度,而是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带来了歧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文化。但政客特别之处,在于利用此词汇检讨中华文化的「问题」,将西方价值抬高到中华文化之上,试图改变我们的文化内核。也因此许多人没想清楚所谓的尊重与文化,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甚至忘掉该有的立场,导致未来必得面临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多元文化在台湾常被理解的过于浮面,以为吃异文化美食、穿传统服饰、在一些代表性节日戏耍装扮,就叫尊重多元文化,如果事情这么简单,西方人认真执行所谓的「普世价值」时,也就不会被异文化群体视为雠寇了。1993年,美国政治学大师山缪尔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出书谈《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004年,号称欧洲最开放的法国政府规定,在公立学校或任何官方场合中,禁止配戴「明显的」宗教饰物,欧洲人权法院也支持此「法国面纱禁令」。难道这些聪明人都不知道要尊重多元文化吗?

依据教育部国民教育社群网转引Reader’s Digest Oxford Dictionary的定义,尊重,是指关注或体贴考量到别人或结果,或避免产生干涉、伤害、贬抑、侵犯、或中断他人言行的行为,或用体贴的态度对待。对于文化的定义也不少,但多数包括主观性价值观、态度、信仰、倾向,以及社会普遍的观念,甚至包含整个社会的是非标准。若把两者放在一起看,当社会出现不同文化行为违反我们的价值观时,是否仍需要「避免产生干涉、伤害、贬抑、侵犯、或中断他人言行的行为」呢?

一般会将此问题分成法律道德两层面,若违反法律才不可以。但有几个问题:一、谁来决定法律的尊重项目?如果文化权号称是天赋人权,多数人在立院通过法律,决定这个文化行为可不可行,对已拉高期待的少数而言,会接受此决定符合人权的精髓吗?二、使社会稳定运作的基础不是法律,而是道德。一个社会有多个标准,混乱局势可以预期。

▲学习与尊重多元文化是现今台湾必要努力的目标,可仍须以本国文化优先底线,才不至于失去「我」的独特本质。(图/教育部提供)

我们当然知道文化不可能长期不变,也明白与时俱进的重要。但每个文化都有其核心关切,其它文化只能帮助推进本文化的成长,否则我们无法与不同文化产生区别。所以过去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也要融入孝道做为最高德行。但现在台湾将尊重多元文化当做政治语言,近年许多社会运动包括新旧历史课纲的争议、12年国教课纲高中国语文推荐选文,都打着此旗号将中华文化贴上各种奇怪标签。但检验中华文化的标准是什么?却是西方的「普世价值」。然而,本国文化优先才是底线,可这些人究竟想给本国文化增添新元素,还是只想改变文化认同?偏偏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不同处就是包容性强。例如其它文化特别重视的宗教议题,我们则是见庙就拜,好像什么都能接受。因此忘记这个凡事讲求中庸、什么都能接受才是儒家文化的特色。

不少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者,对目前局势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知道它经历过千年考验,至今仍不绝如缕;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具相当优势,现行台湾社会站在华人西化浪潮的前端,挑战压力不小。有影响力的有识之士不愿出来,政客短视虽不足为虑,可却苦了现在把口号当教条的人民:一旦有机会进入西方,思考模式再像,终究不是西方人,总要区隔跟他们有何不同,才足以彰显「我」的意义。也就是说到头来,要解决的仍是「我是谁」的问题。

好文推荐

杨颖超/看十九大后的中共未来五年战略蓝图

杨颖超/公共议题双重标准 内耗无止境

杨颖超/停止以国家为工具的批评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杨颖超,台大国家发展所博士,曾于北京清大、南京大学蹲点研究。关注美中台、两岸政经发展、交流议题。现于大学任教。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