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超/公共议题双重标准 内耗无止境

▲近年来公共议题常有双重标准情况发生,引发社会质疑声浪,「要不要特赦阿扁」就是眼前执政党面临的挑战。(图/翻摄自《ETNEWS新闻云》粉丝专页

多数人不会希望公共议题有双重标准。因为其中一个标准可能抵触大众价值观、失去可测性安全感,标准太常浮动也让人觉得不公平,社会就不容易稳定。但台湾政治近年来公开出现了许多双重标准:破坏公共财产的铜像、占领官署不一定有罪、对集会游行法的立场在朝在野不一样……等。即将来临的标准挑战,则是要不要特赦阿扁:法治是公民社会运作基础,本该因罪犯身份特殊的「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现在只能讨论要再给多少特权。由于此类议题最近越来越多,而连署声势浩大,我们应该正视形成双重标准原因为何?最近为何频繁发生?又该怎么解决呢?我们将指出,执政菁英汲汲营营于去中化,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剧烈浮动,这会使得未来公共议题出现更多双重标准,造成更多内耗

多数人直觉认为出现双重标准,是因私心作祟。这话其实对,也不对。以特赦阿扁议题为例,陈幸妤曾说:民进党哪个没拿我爸钱?现在支持特赦者里,肯定有不少人当年拿过好处。这是私利。而如果重温当年美国认证的扁家全球洗钱路径,就算再怎么怀疑司法公信度,恐也难信扁家清白,可是实际参与洗钱的陈致中还能选上议员。此虽使台湾民主形象与某邻国因贪污流亡的前总统夫人能返国当选众议员的水准划上等号,但还是民意

升斗小民不太可能拿过扁家的钱,却是特赦案的政治基础。据参与连署的民进党立委说,党代表连署要求特赦率高达86.5%,提案人之一的市议员则说,党籍县市长连署率达100%。我们需知,扁案牵涉的不只是简单的总统下令特赦就好,由于尚有案件未结,认真要干,还要修法。只要修法案一送立院,其他政党必然见猎心喜,时间最好拖长一点,让久受法治教育薰陶的年轻人看清民进党嘴脸。到时选举不得民心怪谁?民进党与小英一起负责。既然知道此案干系甚大却还是几乎举党支持,可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力量在动员,那就是人情世故的关系政治,也就是传统文化因素了。

▲「台湾地方议会特赦阿扁总统大联盟」提案特赦前总统陈水扁,连署率达86.5%,背后意义也许不能单纯归于私心。(图/记者陈家祥摄)

本案纠结其实可放在中国近代史脉络来看:传统中国受到西方挑战,论者认为文化全有问题,因此兴起五四运动。

1949年两岸分治,中共还是要文化大革命「去中」,台湾当时虽是复兴中华文化,但在民主化启动后,西化进度再度展开,现在执政高层猛冲「去中」,因此最近可见不少亚洲第一的公共议题,这些成果之部分「西化」程度,甚至超越了一些「保守」的西方国家。这带来了什么影响须知文化不是浅薄的「新奇生活行为、食物」就可带过,也牵涉到价值观的不同,说白一点,就是我觉得对的事,不同文化者可能觉得错。以特赦阿扁案来说,传统文化中的司法断案本来就是以和为贵、注重伦常关系,而不在尊重法治、树立黑白分明世界

那谁能决定事情对错?据说西方文化代表普世价值?尊重多元文化不对吗?那当地人的感受又不重要吗?由于私心无法动员群众,这才是公共议题有双重标准的原因。面对这些标准争议,台湾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种看法:一、继续西化。所以有人希望「理性稳定的标准能够逐渐扎根」。他们其实没搞懂:理性的标准是什么?是西方概念下的理性?还是东方意义下的理性呢?文化变迁不能一蹴可几,这个扎根过程不知何时看到终点。所以二认为,还是要珍惜我们的文化道路,尤其在欧洲难民问题后,文化多元主义受到质疑,已经彰显了此路线的时代意义。只是以前被贴上的守旧反动标签一时撕不下来,受西方教育的菁英态度更是暧昧。第三种则是妥协派,表面择优采用,但在如何定义「优」的稳定标准都有疑问时,怎么采用呢?这就给予有心人从中取利的空间。没有大家都能接受的对错标准,台湾只好继续内耗下去。这是站在华人世界西化浪头的台湾必然面临的宿命。我们唯有早日摸索出路在何方,才有重新带领华人世界的能力。只是政治人物在意这点吗?

回到阿扁特赦案,本文不是在为之开脱,也非暗示传统文化专长在保护坏人。关系伦常的影响有好有坏,就好像西方文化也非完美无缺。我们看到了生活旧惯对民意造成的影响,蔡总统若要釜底抽薪,或许该考虑以传统语言指出该案如何违背和谐与伦理价值,以打消民间支持者的诉求方向。

好文推荐

杨颖超/停止以国家为工具的批评

杨颖超/政府助社企,是迷航还是领航

杨颖超/刘晓波离世,关台湾处境什么事?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杨颖超,台大国家发展所博士,曾于北京清大、南京大学蹲点研究。关注美中台、两岸政经发展、交流议题。现于大学任教。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