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搬运 工业机器人最佳切入点

背景图片图/美联社路透

背景图片图/美联社、路透

当前航空制造业劳动力缺乏,但得以利用工业机器人解决此问题,进而达到改善品质、降低制造成本,甚至优化生产模式。然在航空制造业中,制造商对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虽有一定共识,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不仅因为航空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本质截然不同,飞机机体结构复杂、使用的复合式材料特殊,对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指标精度要求高,因此,航空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可靠性开放性、运动精度与动态特性等核心性能的高要求,包含「自动化钻孔机组连接(焊接、胶接)」、「机身表面喷涂与厚度控制」、「弹性装配与零组件、大型零件搬运」三大部分。

第一,在自动化钻孔与机组连接(焊接、胶接),工业机器人的全自动钻孔优势在于,孔位精度高且可大幅降低工安风险,能大幅提高钻孔工序效率,进而使既有工序得以优化或升级,故钻孔机器人最先被应用在航空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然而航空制造业劳动力极为缺乏,且多数厂商正处于重组阶段,仅能依靠技术熟练的工程师与工业机器人进行协同生产,因此空中巴士、Bell、波音、Bombardier对钻孔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的需求增加,使Gemcor、EI、Broetje、MTorres、KUKA等厂商开始增产与自研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其中,Broetje、MTorres、KUKA将自动化钻孔着眼在零组件领域,更专注开发涂胶机器人、点胶机器人,因应航空制造业中会大量用到涂胶、点胶需求。

其二,机身表面喷涂与厚度控制,是飞机制程中最耗时的程序,根据以往的作业模式,需动用30名涂装人员、耗时14天完成。若将产品喷涂品质纳入考量,首先将面对的是机身喷涂的厚度不稳定,再者,长期经手特殊涂料对员工身体有害,若改采喷涂机器人,除了有效缩短喷涂工期,还能达到厚度一致、劳安与环保等优势。

客机国防飞机的机身面积庞大,若采用喷涂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需专门设计、改造或整合机械主体,技术复杂,但多数工业机器人厂商仍积极研发喷涂系统与机器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厂商为洛克希德马丁,利用自行研发的机器人涂层系统(RAFS)在F-35最后精密加工阶段,将厚度控制与整机重量控制在条件内。

最后,若工业机器人厂商欲进入航空制造业,弹性装配、搬运会是较好的切入点,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航空业(包含其制造业)正处于大规模裁员、重组阶段,亦可说明厂商将会留住具有经验且有专业能力的工程师、技师,再试图采纳工业机器人间接取代劳务型工作,其中,协作型机器人可与工程师、技师于车间内协同作业。

其次,客机、国防战机、直升机,以及航太业推进器、火箭主体等,都是由大型零件逐一加固而成(如涡轮发动机、机舱机翼等),仅能透过载重与负荷较大的天车吊车搬运,过程相当耗时,若能利用机器人辅助移动平台,可大幅提高飞机零件的运输与装配效率,人员在操作时也相对安全。

此外,航空制造业厂商对于弹性装配、零组件或大型零件搬运并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技术壁垒相较于自动化钻孔与机组连接(焊接、胶接)、产品表面喷涂来的低,对于工业机器人厂商是良好的市场机会,目前EI正专注研发舱门装配与辅助定位相关机器人,欲将该机器人与智慧整合控制技术结合,并对接系统以提高机体的装配品质,进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机身、机翼等结构,降低技师在大量装配的劳务量。

现阶段各国政府欲缓解厂商的资金缺口,进而展开各类振兴与施援计划,协助厂商维持营运,激励厂商朝向自动化、数位化发展。据统计全球因资金紧缩、财务缺口,而申请破产保护、实施重组计划的厂商中,有超过六成属于工业、制造业(含快速消费品),且多数还处于人力生产型态。期许透过政府介入与援助,能提高相关厂商对采纳自动化与数位化的意愿,进而将再次带动工业机器人的成长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