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前4阶段「生死挣扎」 有忧郁亲友的要你睁大眼睛!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台湾自杀率在世界排名第18位,自杀防治协会成立以来,自杀率仅从万分之18降到万分之16,成效十分有限。书田诊所精神科主任陈家驹表示,忧郁症患者在自杀前,常会有4阶段的生死挣扎,包括情绪不安、生活失常、脱离现实感与死亡爱恋。若发现身边亲友有上述警讯,应给予支持并陪伴就医,以免憾事发生。

陈家驹表示,忧郁、孤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往往是压倒患者继续活下去的主要原因。忧郁的发生多半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大致可分为「外因累积」、「内在因素」与「自我认知原因」。

陈家驹分析,外因累积是面对压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创伤等刺激,或有药物酒精成瘾的行为;内在因素则为有家族病史脑部内分泌疾病;自我认知原因则为患者本身就有负面人格特质、亲友关系疏离,遇到坏事老是喜欢往身上拦,觉得自己是小罪人。患者在面临上述刺激时,常把自己推到生死挣扎的边缘,若一不注意,可能就会酿成憾事。

▲书田诊所精神科主任陈家驹。(图/记者严云岑摄)

陈家驹提到,企图自杀者,生活上常会不经意释出「讯号」希望别人注意,但有时就算最亲密的家人也因习惯患者的反复行为无法察觉,或者选择性忽略。他举先前自杀的女作家为例,「如果她母亲在一开始就倾听女儿困境,并提告、申请保护令,她就不会以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自杀预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在身边的「人」。

「忧郁症患者在自杀前,主要出现4大警讯,包括携带武器威胁自杀,谈论自杀且心情变得焦躁、酒醉时无禁忌谈论自杀方式、寻找方法杀害自己。」陈家驹提到,在他行医30多年里,多次碰到试图自杀的患者,但从来没有一个从他手中溜掉,「因为患者无论什么时候来找我,我都会给他一个起码的回应,让他哭丧着进诊间、笑着走出来」,心理治疗辅以药物协助,最终帮助患者度过危机

最后,陈家驹提醒,随着社会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如以往紧密,时常有人陷入忧郁不被发现。对身边的人多些关怀、交流、包容,也许能把人即时拉回生活轨道。对于身处逆境者,也可以透过周边的关怀逐步找回自我,摆脱对死亡的迷恋。● 《ETNEWS新闻云》提醒您,请给自己机会: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