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刘屏》报人赵廷俊

总统褒扬前《中央日报总编辑赵廷俊,由驻美代表沈吕巡(右六)代表颁发褒扬令,赵的遗孀王美华(右四)代表接受。右一起:沈吕巡之妻李秋萍;赵廷俊之婿陈建台;赵廷俊之女赵克露;赵廷俊次子克欧。左三为赵之长子赵克东。(刘屏摄)

不久前,华府双橡园举行了一场别具意义的仪式,驻美代表沈吕巡代表马英九总统颁发褒扬令给已故报人赵廷俊。代表致词的是赵的长女、现任「美国之音代总台长赵克露。

赵廷俊(1922-2010)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今国立政治大学前身)新闻系,抗战期间投身青年军,胜利后加入《中央日报》。从南京到台北,他在曾是自由中国第一大报的《中央日报》服务了40年,担任过总编辑、总主笔及总经理。一个人担任过报社这3个职位,极为罕见,有「三冠王」的美誉

他也曾在旧金山担任《少年中国晨报》总主笔,这个报纸是孙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时所创,与当年保皇党的《世界日报》(与今天的《世界日报》无关)论战,是极重要的宣传阵地。今天华府著名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还镌刻着此一报刊名号

赵廷俊曾主编《地图周刊》16年。这份刊物以地理为经,时事为纬,让读者知悉天下事。沈吕巡说,自己从中学就每星期必读《地图周刊》。后来在美国留学,是《中央日报》海外版的忠实读者,而《中央日报》海外版也是赵的心血结晶。那个年代没有网路,《中央日报》海外版是唯一的精神粮食,「有时候一到就是4、5天份,兴奋地不得了,晚上可以不睡觉,论文也不写了,从头看到尾」。沈吕巡说自己当年是「对国家批评很多的留学生之一」,后来加入政府,「变成了被批评的对象」。

赵廷俊的妻子王美华携一家三代出席仪式。赵克露以图片介绍父亲的故事,说父亲在甘肃武都县长大,小学毕业就必须离家,因为家乡没有中学。「离家」一词听来简单,却是翻山越岭,徒步走半个月,远赴四川绵阳。陇蜀之间崎岖难行(李白的诗不是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盗匪出没,却也因此练就了耐力胆识

王美华女士说,前后数十年之久,她早上不出门。因为不晓得那则新闻、那个字句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一早电话就来了。我得帮他接电话,让他好睡」。

为什么为孩子取名「克露」?因为那时中国的大患俄罗斯林则徐不也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早年,俄罗斯译为「露西亚」,所以取名「克露」乃是爱国情怀投射。克露的两个弟弟,分别是「克东」、「克欧」,「东」指的是东洋日本,「欧」是欧洲列强,其意至明。

克露后来嫁给著名音乐家陈建台,不知老先生是否从「建台」想到「建设台湾」,因而对这个女婿另眼相看。

克露在台湾出生,后来念了父亲的母校母系──政大新闻系,如今领导员工逾2000人,年度预算逾2亿美元(约合新台币60亿元)的美国之音,成为华人膺此要职的第一人。

赵廷俊着有回忆录,名称取自南宋诗人陆游诗句「生长兵间老太平」。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那一代中国人的感怀。

今天在台湾,以「克露」命名的豪迈很难见到,《地图周刊》那样的视野也很难见到,就好像带着一个电锅出国留学,或拎着一个手提箱四海寻求商机的雄心壮志已愈来愈少。赵廷俊那一代,身虽处岛上,胸怀却是千万里,因此造就了台湾的风光。

台湾真的很难再有「克露」、《地图周刊》那样的气魄?未必。最近十几位台湾来的记者全程采访台北市长柯文哲的美西之行,他们不时谈到「高度」,希望以更宏观的视野报导评析。他们非常年轻,没有赶上国贸系外交系是联考第一志愿的年代,没有赶上台湾的戏剧与综艺节目在东南亚红透半边天的年代,也没有赶上台湾在「四小龙」领袖群伦的年代,但是他们的基础扎实,工作认真,尤其探索新知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看重自己的角色,了解媒体的责任,个个可为栋梁之材。

赵廷俊先生进入《中央日报》时,从助理编辑做起。赵克露加入美国之音时,从实习生做起。新闻界的后起之秀其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