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肌肉流失…醫曝「這樣做」預防肌少症 不只有練肌肉、嗑蛋白質

图/ingimage

肌少症惹祸,常闻长者跌倒后,生活就此无法自理,堪比失能杀手。医师示警,40岁是肌肉流失分水岭,75岁后每况愈下,一旦错过黄金养成时机方法,即使医学介入,力挽狂澜是难上加难。重训风气盛,加上摄食蛋白质风气挂帅,几乎与增肌画等号,但猛练、猛吃仍无法百分百逆转肌少症,也让医师不乐见。怎么做才能充分把握「良肌」?

超高龄社会在即,国人肌少症盛行,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分析,65岁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男性23.6%、女性18.6%。国健署在肌少症专文指出,肌少症为肌肉质量流失、肌力或肌耐力下降,如行走速度异常缓慢、腿部突然容易无力、无法举起重物,这些分别俗称「蜗牛速」、「软脚虾」与「奶油手」,都可能是肌少症征兆。

40岁后肌肉量下降,75岁直直落

仁生复健科诊所院长陈渝仁表示,人体肌肉量40岁后开始下降,肌少症可能在壮年时期就找上门,尤其75岁后更急遽走下坡。

陈渝仁指出,肌肉大致可再分为「白肌」与「红肌」,锻炼白肌以重量训练为主,训练红肌则可透过跑步等有氧运动。随着年龄增长,白肌退化速度比红肌快很多,但不代表红肌不重要,也有些人只重训,为刺激白肌生长,甚至到了矫枉过正地步;预防肌少症,有氧运动、重训都不能偏废。民众可从日常生活检视,包括能否拧干毛巾、打开罐头等,若做起来十分吃力,甚至做不到,务必留意。

腿围、握力、体能都是指标

至于肌少症的科学定义,亚洲肌少症工作小组(AWGS)2019年指出,男性小腿围小于34公分、女性小腿围小于33公分;男性握力小于28公斤、女性握力小于18公斤;体能表现方面,若5次座椅站起超过12秒,或6公尺内行走速度小于每秒1公尺,都可能患有肌少症。

更精确来说,以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测量肌肉量,男性小于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于每平方公尺5.4公斤;或以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测量,男性小于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于每平方公尺5.7公斤,已算患有肌少症。

每周共150分钟中等运动+2天重训

预防肌少症,陈渝仁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周至少应有150分钟(2.5小时)中等强度运动,以及2天的重训;上半身、躯干核心及下肢三大肌群都要训练到,如使用划船机,或弓箭步、深蹲等,每个动作做10下,各做3组,才算起码达标,「40岁之后,若连这些都做不到,未来势必迈向肌少症。」

看YouTube健身影片运动,日渐普及。他说,若没时间上健身房,一般成人可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影片,让身体快速爆汗,最大心跳速度达到80%,发挥运动效益。

要是做起来仍有困难,至少先从初阶运动开始,像在家绕圈行走、上下楼梯步行,都是有氧运动;肌力训练部分,靠墙站立式伏地挺身、靠墙深蹲,甚或是最基础扶着桌子起立坐下,只要有做,就是开始。

「肌」不可失,除了运动,饮食也是关键。台北市立万芳医院营养室主任魏宾慧表示,预防肌少症,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D,是三大不可或缺营养素。

蛋白质一掌心、早晚一杯奶

每日蛋白质摄取量,大致为体重乘以1至1.2公克;以60公斤成人来说,换算约60至72公克。魏宾慧说,用更易理解口诀,即为每餐「豆鱼蛋肉一掌心」,三餐平均摄食,不要「有一餐没一餐」。

此外,摄取钙质,建议「早晚一杯奶」外,另从豆腐、豆干等豆制品,以及高钙蔬菜如芥蓝菜、苋菜,或是坚果类的黑芝麻,都有不错的补钙效果。蛋黄、小鱼干等富含维生素D,除了适量摄食,在非烈日当头阳光下,适时晒太阳约10分钟,也有助生成维生素D。

魏宾慧指出,长者因肌肉合成能力下降,加上老化影响牙口功能,进食状况不佳,以致饮食失衡,都是造成肌少症因素。她也提到,不少民众求减重过头,采极低热量饮食,最后连肌肉量也流失,须当心避免顾此失彼。

陈渝仁提醒,不少人会直觉把「长肌肉」和蛋白质画上等号,但以60公斤的一般成人来说,每日约摄取60至90公克蛋白质,别因担心肌少症而拼命吃,再多对肾脏都是负担。

值得关注的是,蔬果同样对骨质有益,如木耳、香菇、鱼类等,却易因蛋白质摄取挂帅而遭忽视,饮食摄取力求营养均衡,才是正确的健康认知。

(本文出自2024.03.01《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