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大陆扩大内循环的方程式:「r=g」(叶家兴)
上月底,中国大陆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新华社)
从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关税战及其后的一系列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中国大陆决策层愈来愈明白内需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上月底,中国大陆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对发展内需的经济战略有更深入的政策指引。如文件所显示,对内需市场友善的各种政策,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将在各领域、各平台,甚至各年龄层陆续推出。
远一点来说,其实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已经看出经济增长模式里的潜在矛盾。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所向披靡,但问题已经逐渐酝酿。温总理认为中国经济愈趋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四不」矛盾代表对经济模式变革的呼吁。
其后,在环境治理、能源转型、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等重大政策方向,几乎环绕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要求而制定,即经济增长重心从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诚然,当城乡中产阶级群体扩大,内需市场的消费主义理应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换言之,拥抱消费主义不仅是中美关系变化后一种防御性的转变,借以摆脱对不确定出口环境的依赖,也是来自于广大人民提高生活品质的渴望。国家经济增长中有更大比重来自于国内消费,这是令人信服的经济再平衡方向。
然而,经济模式调整的理论是一回事,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超额储蓄始终居高不下。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始终是谨慎消费的四座大山。2020年突如其来的三年新冠病毒疫情导致平均收入萎缩、医疗支出增加,更是使消费踌躇不前,拉动预防性储蓄。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高达58%的民众资金配置倾向「更多储蓄」,使储蓄率由疫情前的33%(2019年底),上升到今年第二季的40%。
因此,发改委的《通知》包含扩大消费20条措施,希望挤出超额储蓄到内循环消费。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措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大领域着手。例如,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令餐饮、文旅等实体接触性消费持续恢复等。不过,人是英雄钱是胆。没钱难消费,在就业难、居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当下,各种促进消费措施能发挥多少作用?
著名的耶鲁大学教授罗奇(Stephen Roach)在新书《意外的冲突》(Accidental Conflict)里比较中美两国的消费主义。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大约是美国的五倍以上,固然美国的低储蓄率不是中国想要的,但中国在追求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确实极度缺乏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艾克罗夫(George Akerlof)和席勒(Robert Shiller)所提出的「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艾克罗夫和席勒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及其建立的模型本质上存在缺陷,因为它忽视了「动物本能」对经济活动至关重要的影响。
「动物本能」是超越理性决策分析的「自发冲动」。毫无疑问,自发冲动源自信心,而信心是任何充满活力经济的关键基础。罗奇认为,中国在新创企业精神的「动物本能」不虞匮乏,因此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出行等优秀的人工智慧网路平台。但中国严重缺乏消费端的「动物本能」,而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收入的贫乏。
资本收入也被称做「被动收入」,是相对劳动收入的「主动收入」而言。美国家庭的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比大约在4:6。从过往绩效来看,美国的房市、股市长期向好。虽然短期的回报由市场决定,但长期的实质投资回报大约每年7%左右。而资本收入所带来的财富效应,让非必需性消费(discretionary consumption)包括奢侈品、汽车、家电、服饰、娱乐、旅行及酒店等的支出,成为提高生活品质与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在近年「房住不炒」的政策影响下,投资价值大幅降低。而股市更是长年乏善可陈。例如,美股早就涨破2008年金融海啸前的高点数倍,但上证指数目前略高于3000点以上的点位,却仅及2007年6124高点的一半。在欠缺财富效应,劳动收入又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确实难以激发非必需品消费的「动物本能」!
但另一方面,资本收入带来的财富效应也是两面刃。19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愈来愈多以产业外移、外包来减少成本。制造业愈加空心化,产业结构更往金融业倾斜。资本收入的比例提高,劳动收入的比例降低,成了广受批评加剧贫富悬殊的元凶!
例如,著名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提(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就提出资本主义的关键定律:长期而言,资本报酬率(r)大于经济成长率(g),即r>g。长此以往,资本报酬率超过经济成长率,将导致资本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悬殊自是难以避免。
然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中,金融市场的财富效应远远没有发挥,不仅「r>g」不能成立,财富效应甚至为负,进一步限缩了非必需性消费带来的经济扩张刺激作用。以美国股市与经济为例,比起金融海啸前的高点,美股已倍增高达2倍(标普500)至5倍(纳斯达克),但其实美国同期GDP只增长了60%。皮凯提所言的关键定律「r>g」非常明显。反观中国大陆的股市与经济,上证指数只及金融海啸前高点50%,然而同期GDP却已成长5倍有余!股市不但未能成为人民财富保值增值、带动消费,扩张经济的助力,反而成为扯后腿的阻力?
或许罗奇及其他经济学家的呼吁进入了决策层的雷达视野。上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以积极的表述强调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意味着下阶段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心,将包括满足民间储蓄保值增值和优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投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借此达到恢复和扩大内需消费的效果。果然,政治局会议记录公布后,立刻提振市场信心。投资者憧憬各部会将迅速跟进落实救市招数,令股市整体气氛良好。一周内大陆股市两次长红,大型券商股的涨停更是引发不少遐想。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有目共睹,显示历年执政团队的高效成绩。然而,要将生产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双循环的经济增长导向,却面临内循环消费谨慎的困难。毕竟,决策者推动基础建设容易,要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性却非易事。
固然都市化与劳动收入提高都缓步拉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但储蓄心态的调整、消费意愿的再升华,还有待社会保障制度消弭「四座大山」的不确定性,以及优化金融市场制度,让资本报酬率至少约略等于经济成长率(r=g),使普通受薪者的储蓄也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如此内需消费市场「动物本能」的活力才有望进一步释放!(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