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恐惧中国:事实、迷思或计谋?(叶家兴)

大陆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右)7月26日在天津会见美国常务副国务卿雪蔓(左)。 (新华社)

美国副国务卿雪蔓(Wendy Sherman)上月底(7月25日)抵达天津,展开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翌日与中国大陆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面,为10月元首峰会进行铺路。这是拜登总统就任7个月来,美方最高层级的官员访中。会晤前双方都以制裁手段下马威,为自己的谈判增加筹码。剑拔弩张,颇有一触即发的火药味。

拜登上任后对华强硬可谓「川规拜随」,不仅延续所有关税、制裁、打压,而且更加开战线,从新疆等所谓人权议题上联合盟友声讨,然而成效有限。例如在联合国,美国与23个盟邦发表声明涉及新疆问题,指责中国压迫穆斯林。然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57国没有一个支持美国立场,反而其中有54国提出声明,支持中国在新疆的政策。

不过冲突是表象,大国之所以为大国,就是在不触及底线的领域,仍有务实合作的空间。中美贸易往来密切,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特别在美国通膨压力加剧的当前,美国更是有求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与消费市场。

美国连续数月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CPI)都创下近年新高。最新的CPI按年急升5.4%,为2008年8月以来最高。而更受联准会关注的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按年升4.5%,更创下近30年纪录!物价飞升固然有人口老化及疫情等驱动因素。不过前者是慢性的长期影响,后者则属短期冲击。真正关键的中期因素,可能是美国前后两任总统所推动的美中对抗战略。

全球化年代以来,跨国企业争相建立全球供应链,寻找最便宜的原料、产品、物流与劳动力,惠及美国核心CPI于1990至2019年的三十年间仅升18%。不过,近年贫富悬殊加剧助长民粹主义萌芽,反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崛起,逆转了全球化进程。川普对中国大陆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拳,而拜登延续这些关税壁垒政策,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平均超过19%,较以往高出5倍!

贸易缔造双赢,而贸易战则导致双输。因为贸易是基于比较利益法则,出于互利、自愿原则而产生。反之,政府制造的人为干扰,只会徒然制造损及效率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固然,实力强的一方可以在贸易战中牺牲短期利益,逼迫对方屈服,以汲取更大的利益。然而,美国开征一年多关税以来,不仅无损中国货物出口到美国的增长,反而还间接推升了美国的通膨。因此,在通膨阴影下,美国财长叶伦终于松口,放出检讨关税壁垒的风向球。

叶伦上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表示,拜登政府仍在审查去年初签署的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认为协议未能解决两国之间的基本问题。同时认为对价值3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可能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拜登上任历时已7个月,财经官员从原先对中贸易的强硬立场,一转到上周叶伦的「检讨」风声,显示美国对发动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战,有改弦易辙的迹象。

事实上,需要检讨的不仅是自伤伤人、无济于事的关税措施,更应包括美中脱钩的对抗思维。美国国内矛盾繁多:金融独大、实业空虚、财政赤字恶化、种族冲突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党派对立严重……等各种问题,历历在目显示霸权黄昏的影子。值此日薄西山之际,对外合作互利,对内调养生息,才有助于政经文化影响力的延续。不思此道,却想以打击竞争对手的方式求胜,恐怕必然走向事与愿违的结果。

以量化的数据来说,「美国全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今年出版的《了解美中脱钩:宏观趋势与产业冲击》(UNDERSTANDING U.S.-CHINA DECOUPLING: Macro Trends and Industry Impacts)报告,为脱钩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分析。不仅对总体损失提出评估,对航空、半导体、化工、医疗器材等个别行业的损失也有具体详尽分析。

损失多大,关键看脱钩程度多深。假若只是对华进口货物都加25%的关税(而非完全脱钩),直接损失已经非常巨大。全美每年GDP会因此减少1900亿美元。何况,美中经贸关系并不只于贸易,若美国在大陆的投资额因脱钩而导致要把在华资产卖掉一半,每年的投资盈利便要减少250亿美元。美国的服务出口也会减少,每年少掉150亿至300亿美元。这些都是每年的损失,积累起来的金额更为可观。

对美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脱钩会酿成全球科技供应链冲击,导致一些外国厂商「去美国化」。中国会寻求自给自足,而失去大陆市场会使美国半导体行业整体产出损失高达540亿至1240亿美元,研发经费与资本支出都受影响,从而影响十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消失。

既然中美合作则互利,对立则互害。美国政客何以不断笃信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等损人不利己的观点呢?

去年十月,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研究员卜大年(Dan Blumenthal)出版《中国恶梦》(The China Nightmare: The Grand Ambitions of a Decaying State)一书,也在「论证」中国是如何的脆弱,随时都会分崩离析。但正因中国内部脆弱,更显得好大喜功,对外充满野心。既然是外强中干,只要斩断与中国的科技合作、遏制中国的扩张,其内在矛盾已足可使国家崩溃分裂。

充满臆测与偏见的论证,往往经不起事实考验。该书去年4月付梓前,作者还在后记里对新冠肺炎大做文章,认为中国这一警察国家根本无法控制疫情,只会使它更严重,因为地方干部都会隐瞒疫情,实际确诊者比官方数字可能高了百倍!今天见到这些一厢情愿的「预测」,很难不使人啼笑皆非。太平洋两岸大国的抗疫成绩,大概不是眼盲的人都可以看出孰优孰劣。

如果政客、专家、学者制造的中国印象有其背后不可告人的用意,平民、学生、企业家的中国第一手观察,或许更接近于事实。这几年网路影音平台(如YouTube)窜起,大量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的平凡百姓成为直播主,他们用影片记录自己看到的中国,与主流媒体的恐中仇中宣传存在巨大的差异。

除了无以数计的影音频道传递的影视讯息外,美国小企业家威特迈尔(Terry Wittenmyer)更是着手将所见所闻与研究,写成《恐惧中国》(Fearing China: Asking the question: Should we fear China?)一书。分章分节拆解「恐惧中国」的虚虚实实,包括恐惧中国经济增长、军事扩张、网路攻击、知识产权、科技、贸易、产品品质与安全、污染、道德、共产主义、专制统治、人权状况等等,所谓令人恐惧的超级强权真相。

威特迈尔在书中描述,2008年第一次飞往中国前,他是做好功课且有心理准备的。他的认知是,那里是个肮脏、危险、污染、贪腐、思想控制,充满威胁的地方。结果他在中国民航机上,就被干净、礼貌、效率的飞行体验震撼了。其后多次来往美、中的行程让他反思,为什么他在中国的经验与从美国政客、媒体与智库报告所得到的印象,竟有着天壤之别?

他发现中国官员产生程序虽然与美国政府不同,但治理绩效竟然胜过民选政府的美国,更有效达成《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中所提倡与宣扬的「政府存在的目的」:提供公平、正义、稳定、发展,让人民追求快乐的环境。在中国,八、九成的民众满意政府表现,相对在美国,只有三、四成。原来以民生为本的政府更强调「选贤举能」,相对表面程序公平的民主国家却仿佛被私人与财团利益绑架

就人权状况而言,威特迈尔在第13章(Fearing China’s Human Rights Condition)阐述,联合国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界定了三个领域的人类权利:人身安全免于恐惧(Freedom from Abuse)、满足民生需求(Right to Sustenance)、以及发展政治权利(Right to Take Action)。书中他罗列各项数据,认为中国在前两项占优,而美国胜于第三项。换言之,中美双方都各有值得对方学习之处。以双重标准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其实并站不住脚。

威特迈尔认为,对像他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伴随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现实,不应是恐惧,而应是机会。美国享有长期的低通膨,消费者能够维持不错的消费水平,相当程度地要倚靠中国物廉价美的进口。一旦中美脱钩,消费者可能陷入工作流失、生活维艰的境地。他问道:中国多数人深信一代比一代的生活会更好,反观现在有多少美国人有这种信心?

不智地宣扬中国威胁的虚假信息,也许有利于各国政客的既得利益,有助于加工仇恨(manufacturing consent);但无疑对多数人民的安稳生活与未来发展而言,是可怕的死亡螺旋。如果愈来愈多人可以摆脱、驳斥抹黑中国的恶意宣传,真实认识伴随华夏复兴的传统中华文化理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全球普罗大众会有更多美好生活的希望,下一代能承继更全面大展伸手的宽广环境。(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