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环境vs.能源 世纪难解的问题(余治明)

今年COP26峰会的决议,世界各国共同约束碳排,台湾若依然选择增加天然气的发电量,将与世界共同减碳排的方向相违背,但若什么都不做,台湾缺电的问题不会获得解决。图为龙门核电厂(核四厂)景图。(本报资料照)

「环境」与「能源」两个议题,在如今的台湾,犹如站在光谱的两端,是永远的对立面,很难走到一起。513、517大停电彻底唤起台湾人对于能源的重视,「缺电」更是所有人的噩梦,尽管国家早已倾尽全力扶植绿能产业,给予民间使用太阳能的种电补贴措施,发展风力发电,却仍无法平衡未来能源消耗,供不应求的情形。于是天然气发电成为一种相对中庸的能源替代措施,但替代的代价却是用环境开发来偿还。

位于基隆外木山地区的协和火力发电厂改建案,就是一个明确的例子,台电计划未来进行填海造陆18.6公顷,建设天然气储存槽,18.6公顷是什么样的概念?经过换算相当于9.3座台北小巨蛋的平地面积,宛如一座大型的瓦斯筒坐落于北海岸,破坏7万株珊瑚的海洋生态。基隆优美的海岸线景观不仅受到破坏,周边海洋生态系统也将连带受到影响。目前国内对于能源的议题争论不休,我们先回顾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看法与趋势。

反核曾是世界主流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311事件,是由地震引发海啸,致使配电设施浸水失效,紧急发动机无法运作,造成炉心熔毁的核事故。各国政府对于核能安全风险评估更为谨慎,众多国家开始对核电厂的安全进行评估,甚至仓促决定放弃使用核能,原先兴建核电站的计划,也因此搁置停摆。

目前主流的发电的方式分为三大类,火力发电(燃煤、燃气、燃油等)、核能发电、再生能源(水力、风力、太阳能等)。随着民间反核声浪四起,各国政府计划将火力发电与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借此逐步降低核能的电力供应。

核灾后,各国核电站不减反增!?

311事件距今十周年,根据瑞士每日广讯报(Tages-Anzeiger)2021年9月22日新闻报导,2020年初全球共有442座核电厂处于运行状态,其中96座位于美国、58座位于法国、47座位于中国、4座位于瑞士。我国经济部国贸局指出全球目前有119个核电厂建设计划。核灾过后,为何各国仍持续使用核能?其原因有三。

一、替代能源的成本过高。德国的能源转型政策彻底将人民从核能中解放,但背后的代价是电费的疯狂上涨,位居欧洲最高。2020年德国的电价是9.52元新台币(30.4欧分)。

二、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变迁。极端气候影响的灾变,使各国不得不重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外,空污具有飘散的特质,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并有多起案例证实空污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然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更倾向能够妥善管理且低碳排的核能。

三、不易受国际情势影响。各国的石化能源多来源于进口,长此以往便有所依赖,因此常受出口国供应状况而有所制约,且船队频繁的运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也将提高运输时的风险,相比之下,核燃料棒可供应四至五年后再行采买,较不易受国际能源的波动影响。

台湾能源的出路

今年11月初的COP26(联合国气候峰会)决议,全球应于2030年较2010年减少碳排45%,并以2050年净零为目标。随着极端气候的影响加剧,人们急切摆脱石化能源对于环境与人体的危害,在核能的态度上再一次发生转变,于是核能得到广泛讨论与重视,法新社报导称,「COP26峰会上,核能专家受到了张开双臂的欢迎」。

回顾台湾,无论是三接藻礁,或是四接外木山,皆是为了将来燃烧天然气做准备。但随着今年COP26峰会的决议,世界各国共同约束碳排,台湾若依然选择增加天然气的发电量,将与世界共同减碳排的方向相违背,与此同时也将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但若什么都不做,台湾缺电的问题不会获得解决,到底「能源」与「环境」的选择题应该如何选择?或许只能留给民众共同作答。

(作者为时事评论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运动休闲与餐旅管理研究所毕、大九学堂三期学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