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李艾忠》消费券12周年,回头看三倍券乱象

行政院长苏贞昌先前前往台湾漫画基地,亮出两套三倍券,说是向女儿借来买漫画送孙女,惹出又打统编票风波。(行政院提供)

2009年的1月18日,马英九政府发放了消费券,现在已经过了十二年。回头看看这个当年对许多民众是「及时雨」的政策,再对照蔡英文政府的「三倍券」政策,让人感慨良多。

马、蔡这两个政策,在一开始评价就大不相同,相较于马政府当年的效率金额,蔡政府推出的三倍券就备受非难。甚至亲绿媒体人都用「钱少,事多,离太远」,委婉批评蔡英文总统与阁揆苏贞昌:「如要把它当拚经济领先领头羊蔡苏政府还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回想当年马政府发放消费券,全国1万4千多个发放据点同步发放,每位民众新台币3600元的消费券,当天即达成91.3%的发放率。8天后就是长达10天的年假。许多民众领了消费券,就直奔大卖场商店采购新春用品,有效刺激消费,纾解金融海啸产生的紧缩效应,为久旱的商家带来及时雨,大受民众欢迎,至今仍津津乐道。消费券发放的第一天,警方甚至在现场逮捕了71个也来领券通缉犯,可见消费券的魅力

再来是决策时间。消费券从政策拟定到发放,马政府只花了1个半月的时间;总发放率达99.4%,发放金额为832.63亿元,已领取的消费券仅4.1亿元未使用。与蔡政府因新冠疫情冲击为振兴经济而推出的三倍券相较,三倍券从去年2月开始讨论,到7月中旬才发放,时间达5个月之久。

苏贞昌院长宣称数位绑定的方式便民,但实际上反造成发放方式复杂化,民众的反应最真实,多选择纸本消费券,媒体更指苏院长设计出了全世界最复杂的纾困振兴方案。三倍券约有39万人未领,已领取的更有数十亿元未使用,总发放率为98.35%,也不如消费券。

当年马政府发放消费券时,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批评不如发现金,此次纾困,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洲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以色列国家或地区,都是直接发现金,而且金额都比台湾多。蔡政府却反而要民众先掏1千元的现金给政府,才能换三倍券,无怪乎亲绿媒体人也直言钱太少」。

金额比不上消费券,民众骂声不小。事实上,连行政成本都输惨惨。苏贞昌院长说,三倍券加入数位绑定方式,行政成本只需消费券的一半,结果经济部核算,消费券的总行政成本11亿元,三倍券则达15.4亿元,不仅没有减半,反增加4.4亿元。经济部打脸苏揆,这巴掌声清脆响亮。

学者估算,消费券对台湾经济成长率贡献约在0.2%左右,三倍券则只有0.09%,不到消费券的二分之一。记得苏贞昌当时说,三倍券「把钱变3倍大」、能「带动30倍的效果」。现在看来,放大3倍的,只有吹牛而已。

三倍券推出时,苏贞昌夸口「好领、好用、好刺激」,实际却是「不好领、不好用、不刺激」;与其他国家相比,三倍券可说是「五最」:「发放最晚、金额最少、成本最高、限制最多、效果最小」。

从消费券与三倍券的比较,看得出来马英九确实是蔡英文的「心魔」,已经有个现成的范例,她不愿意做,搞出一套更复杂,民众受惠更少,政府成本更高的方案,天下间有这样愚蠢无能的政权吗?

尽管最近外资热钱涌入股市,但国际上都评估这恐是泡沫前夕的假象,实际经济体质仍是孱弱,倘若还面临要二次振兴经济时,蔡政府应以三倍券之例为鉴,切莫再重蹈覆辙。

作者民间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