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快报/医材厂争食进口替代大饼

中国力推《中国制造2025》,台湾医材厂要卡位进口替代商机,不想被迫出场,就要化被动为主动,可预见未来携手中国业者在地生产将一波波上演。

【文/何美如

相较国内学名药厂,包括永信杏辉、中化等早年即卡位在中国设厂,医材厂过去因技术领先,MIT产品相较中国国产品有二成以上溢价,显得老神在在。不过,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医疗器材被列入选定的十大领域之一,搅乱台厂一池春水。

据统计,中国现有医疗器材公司约1万5000家,九成企业收入规模仅1000~2000万人民币;2014年市场总值约30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5%以上,但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90%以上产品为进口品牌,国产品牌市占率极低。

力推《中国制造2025》

中国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中国工业4.0规划,在医疗器材要打破高阶医材目前遭国外进口产品垄断的现状,以本土制造进行「进口替代」,扶植中国厂商将中国市场「拿回来」。原本外界认为,这只是大陆官方众多的「口号」之一,不过,近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的草案,高性能医疗器械再度被提及,列为重点促进十大产业之一,在在显示官方是「玩真的」。

《中国制造2025》明订,2020年产业规模目标为6000亿人民币,2025年达1.2兆人民币;2020年中国产制的中高端医疗器械在县级医院中市占率要达50%,2025年更以70%为目标;2020年中国产核心部件在中国市场市占率需达60%,2025年更要提升至80%。

先期作法将国产品纳入公营医院优先采购清单,对进口品采取技术性阻挡。据统计,中国全国医院中,官方具有控制力的比例高达85%,官方对医院的控制力仍大,各家医院高层在顾及自身利益下,没有人会愿意违反官方政策

事实上,2015年医院标案的采购策略已出现转弯,明基董事长陈其宏表示,过去营收占比过半的中国市场,受到医院标案规则朝国产品或中国制改变影响,今年业绩下滑。以往台湾制造的产品相对中国国产品有超过20%的溢价,未来此优势将不在,已将部分产线转移同集团佳世达苏州生产基地,现正申请销售执照中,期望2016年业绩重回成长。

中国医院采购标案转弯

根据Espicom BMI的资料显示,2014年大陆医疗器材市场规模187.5亿美元,年成长率16.3%,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大陆是全球医疗器材市场成长最快速的国家,预期2014~17年年复合成长率14.8%,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283.7亿美元,2018年甚至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材市场。

为避免因「非中国生产」被强迫出局拱手让出庞大市场商机,台厂虽面临中国人工成本高涨,也只能选择勇往前进中国设厂,与当地业者合作则成为台厂不得不的一项选择,包括联合骨科泰博已在2015年先后宣布与中国医材厂合资设厂。先前联合骨科董事长林延生就说,合作对象─新华医疗集团,早在四年前就曾上门寻求合作,但当时公司没有答应。不过,在2025中国制造政策出台下,当地设厂已成必然趋势,也因此,决定与新华医疗集团合作。(全文未完)

本文详情及图表请见《财讯快报理财年鉴》201601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edm/20160118_02NAP/index.html订阅;内有当期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