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 印度曾与中国竞争

2018年11月28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上,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人对“藏医药浴法”可能会感到很陌生,泡澡也能预防、治疗疾病?它究竟是什么,还有哪些神奇之处呢?

藏医药浴法历史悠久 流传千年

藏医药浴又称五味甘露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藏医药浴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是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作为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举行一年一度的藏药甘露加持仪式,这是藏药浴“五味甘露”配制的重要环节。格桑多吉 摄

水浴和缚浴 都能起到相同疗效

藏医药浴疗法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腠理开泄,祛风散寒化瘀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

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病患者仍以药水浴为宜。此种疗法,可驱逐湿毒,治疗黄水病、消渴症,疗效显著。敷浴法根据病情需要,分为清热敷浴和祛寒敷浴两种。

藏医药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明珠(右)在西藏山南市藏医院药浴中心询问病人的治疗情况(2018年1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藏医药浴法的意义何在?

藏医药浴法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并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知,促进不同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对话,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委员会决议指出,该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提供了人类与其环境间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

藏医药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明珠(左一)在西藏山南市藏医院里给徒弟们讲解藏医药浴治疗流程(2018年1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藏医药浴法申请非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承载着众多人的坚持与努力,那么在申请非遗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些什么?

2015年底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藏医药“申遗”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深刻、涉及面广的重要工作。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其官方微信上介绍,西藏从2015年底正式启动藏医药“申遗”工作,迄今历时3年。期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专门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来推进这项工作。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前后方紧密配合,自治区申遗工作专班和各位专家齐心协力,分工协作下,2017年3月31日正式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所有程序的审查,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赏。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风湿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工作人员在查看药浴池子(2018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印度与中国竞争藏医药申遗

“藏医药浴法”的申遗之路,还得从藏医药的申遗说起。我国一直在争取藏医药的所有权。据悉,2006年,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西藏自治区就已经将藏医药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在2017年3月,印度也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藏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藏医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而有的则认为起源于中国。为了强调藏医药的“印度血统”,《印度快报》辩解称,“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响首次传入西藏是在公元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其在7世纪开始流行。此后,直到19世纪初,印度医学文化、佛教、以及印度科学文化就一直在该地区传播”。

对此,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处长顿珠表示,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发展,苯教发展早于印度佛教传入,所以藏医药学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得以发展。这一观点驳斥了藏医药发源于印度的说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副院长仲格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藏医药从萌芽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都以藏区为中心。不过,他也表示,藏医药以藏区本地的实践医学作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论和汉地中医理论。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医药浴使用的草药(2018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随着藏医药浴法成功非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

显然,积极参加申遗工作,是中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就遗产项目保护做出的庄严承诺。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相关部门已制定的保护计划,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藏医药浴法的传承与实践。

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藏医药浴法相关项目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5年9月成立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了《藏医药浴法五年保护计划(2019—2023)》,实施协同保护与发展行动。

西藏藏医学院的学生正在研读记载着藏医药浴法相关知识的《四部医典》。刘罡

比如,西藏林周县甘曲镇甘曲村民委员会、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松多村民委员会等8个社区及西藏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西藏藏医药学会等12个群体,将建立健全相关传习中心和研究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推广社区健康实践;将传统传承方式引入高等教育,巩固代际传承,通过编纂相关教材和为中小学生编写知识读本,并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加强资源普查和系统化建档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协助推进地方法律法规建设、妥善管理实践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与实践得以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