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赢印度血统论 「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非遗名录

北京藏医药浴病房中的药浴盆。(图/中国西藏网)

经过5年申遗,「藏医药浴法」于28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期间印度在2017年参与竞争,认为藏医药是本国血统。对此中方表示,确实有吸收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论汉地中医理论,但藏区才是萌芽和发展的地方 。

根据《中国西藏网》报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8日通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第40个入选《非遗公约》名录的遗产项目

▲日通藏药厂生产的五味甘露药浴汤散。(图/中国西藏网)

「藏医药浴法」在藏语称「泷沐」, 是一种医学内外结合」的民族特色疗法,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以及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将人体全身或腿足局部浸泡于药液中,在水的热能药物双重作用下开放毛孔,药物成分透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促进微循环,从汗毛孔中排出滞留于体内病邪,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的安太措解释道,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三种能量物质,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它们在人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人体受到饮食与起居等内外因素的干扰,三因素偏盛偏衰、相互对抗而失去平衡和协调,将发生病理变化,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北京藏医院药浴科。(图/中国西藏网)

西藏从2013年初便启动了申遗的工作,而印度在2017年3月也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藏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印度快报》表示,「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响首次传入西藏是在西元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其在7世纪开始流行。此后,直到19世纪初,印度医学文化、佛教、以及印度科学文化就一直在该地区传播」。

对此,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处长顿珠表示,青藏高原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的发展,苯教发展早于印度佛教传入,所以藏医药学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得以发展。这一观点驳斥了发源于印度的说法。

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副院长仲格嘉表示,藏医药从萌芽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都以藏区为中心,不过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论和汉地中医理论。

藏医药浴法相关专案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经大陆国务院批准,该专案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5年9月成立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了《藏医药浴法五年保护计划(2019—2023)》,实施协同保护与发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