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解析-中国能否实现碳中和 国营企业成关键
由于国企在中国商业活动的占比庞大,其中碳排放的占比甚至更高,因此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国国企扮演关键要角。若能了解国企在中国经济扮演的角色,以及左右国企行为的要素,方能掌握中国碳中和计划造就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各种高碳排产业都有国营企业的身影,例如燃煤火力发电、原油供应商、重工业、交通运输公司、与金融机构。然而,国企亦在中国再生能源和其他洁净能源产业扮演重要角色,若少了国企,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就无法在中国快速普及。
有些人或许会批评国企的经营效率低落且管理不善。然而,并非所有国企都相同,我们必须从中发掘个别国企的优点。此外,国企在中国公开股票市场的占比大约三分之一,因此中国股市的投资人无法视而不见。
以绿色改革而言,国企身处的生态系乃是由许多关系企业交织而成,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政策。政府、监管机构、股东,以及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机制将左右环境的转变。
在私人企业占大宗的国家,鼓励企业改革相对容易许多。由于私人企业的股东追求获利极大化,因此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等政策可坐收相当显著的成效,因为企业若不积极适应新环境,最后将付出代价且盈余料将受创。然而,身为国企股东的政府,则怀抱更加远大的目标。中国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等政策目标的同时,必须将减排二氧化碳一同纳入考量。
此外,中国大多以「上令下行」的方式鼓励并推动环境改革。故此,在分析中国企业的绿色特性时,必须采取不同的ESG分析方式,不能将西方企业适用的方法复制到中国企业身上。
以公司治理为例,根据一般的ESG评级方法,中国国营企业在治理项目的得分通常偏低,因为多数国企的独立董事占比不到50%。此外,国营企业通常不会揭露薪资奖励内容,且由于国企衍生与牵涉庞大的生态体系,因此关系人交易屡见不鲜。
中国政府对于企业的控制,意味着由上而下推动的环境政策改革,可能会对企业决策造成深远影响。联博认为,中国深知对抗气候变迁是一场马拉松且绝对有其必要,只要仔细聆听中国传出的政策杂音,就可掌握企业行进的方向。投资人可借由与企业经营团队的互动,找出政策方向的蛛丝马迹。
联博发现,国企比民间企业相对更愿意讨论气候目标。首先,中国国企及其政府股东普遍热衷吸引外资并推高股价,而且也想听听股东的意见。其次,在中国的企业和金融体系之中,国企原本就该回应资本市场的要求,包括考虑引进国际民间资金以作为潜在资金来源。第三,与经营团队互动有助于投资人了解哪些企业更加重视营运活动涉及的ESG议题,以及如何分辨好与坏的ESG企业。
在正确的政策方针和融资的支持下,国企可望助中国一臂之力,在实现碳中和的路上不断向前迈进。随着中国加大对抗气候变迁的力道,投资人若能采用合适的ESG角度看待中国独有的现况并进行独立ESG研究,定可从中发掘驱动改革并受惠其中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