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牧民/摆荡于印度与中国间的生存之道:加德满都观察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街景,愈来愈多的中文招牌,显示中国游客的急剧增加。(图/陈牧民提供)

文/陈牧民

「虽然外界总认为尼泊尔在外交上可以左右逢源,同时从印度和中国拿到各种好处,但是实际上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国家受到强权的摆布,我们从未觉得和这两个强权当邻居是什么幸运的事,尼泊尔只是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而已。」加德满都大学教授皮亚库瑞(Uddhab Pyakurel)接受访问时如此表示。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是南亚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也是历史上夹在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数个王国(其它是西藏、锡金、不丹、拉达克)之中至今唯一仍能维持完全独立状态的国家。由于国土完全被中国与印度包围,尼泊尔的外交政策无可避免会受到这两个国家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印度相继崛起成为亚洲新强权,尼泊尔似乎更像是强权竞争中的夹心饼,只能在维持独立和扈从强权中维持平衡。至于到底应该「亲中」还是「亲印」,不仅是尼泊尔政治菁英之间持续争辩的话题,也是各政治党派在外交政策上最大的差异。

尼泊尔在2006年罢黜王室,改为民主共和体制,目前政坛上有三个主要政党,外界一般认为拥有最多国会席次的「尼泊尔国大党」(Nepali Congress)与印度关系密切,而「尼泊尔共产党毛派」(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因为意识形态之故比较亲中国。不过尼泊尔本地学者多半不同意这种看法,曾任驻印度大使资深政治学者巴拉尔(Lok Raj Baral)表示,很难说尼泊尔哪个政党比较亲印或亲中,例如刚辞职下台的前总理欧力(KP Oli)过去与印度关系不错,但是2015年10月当选总理后面对国内强大的反印情绪,也只能转向民族主义(坚持尼泊尔独立自主)的立场

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各角度来看,印度仍然是对尼泊尔影响最大的国家:两国早在1950年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Peace and Friendship Treaty),此约上是1923年《英国-尼泊尔条约》的翻版,也就是由印度继承英国对尼泊尔在国防外交事务的指导权;同时,该约也规定两国边界完全开放,人民与货物可以自由往来,可以在对方境内置产与经商。

至今已有六至七百万尼泊尔人在印度工作,也有五百万印度移民至尼泊尔境内定居。因地理位置之故,尼泊尔绝大部分商品进出口都必须经过印度,故两国贸易量尼国对外贸易量的八成。此外,在所有南亚国家中,只有尼泊尔与印度以印度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尼国1962年的宪法甚至将印度教订为国教。因此无论在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两国关系都非常密切。

《尼-印和平友好条约》是过去六十余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石,但两国内部对此一条约解读完全不同,印方认为这样的安排对尼泊尔有利,因为印度拥有广大市场与发展机会,可以带动尼泊尔的经济发展;但尼泊尔人普遍认为这个条约让印度拥有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权,甚至让尼泊尔在外交、国防和经济上失去自主权。

1950年代,马亨德国王(Mahendra)开始采取较为中立的外交政策,甚至在1962年中印战争时宣布中立,最后成功地在1970年间说服印度撤走驻在尼泊尔的军事代表团。至少可说在国防外交等事务上,今日尼泊尔已摆脱印度的绝对控制。不过两国的政治关系并非一直和睦,印度也一直用各种方式影响尼泊尔的政治发展。

1989年时,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为了对尼泊尔政府施压,同时防止毕兰德拉国王(Birendra)在外交上倒向中国,宣布关闭与尼国的通商口岸,此举等于对其进行经济封锁,导致后者经济立刻陷入困境。类似的情形在去(2015)年9月再度发生:当时尼泊尔制宪会议终于通过联邦制新宪法,但是居住在南部平原地带的马德西族(Madhesi,大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认为此宪法并未给予该族完整的政治代表权,进而发动示威抗议印度政府非正式地关闭两国边界长达135天,让尼国经济与能源陷入危机。

也因为尼国上下对印度的爱恨情仇,使得部分政治菁英认为亲近中国成为摆脱印度控制的必然选择。自从2006年尼泊尔建立民主制度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广泛地和尼国各政治势力接触交往,包括派遣各类代表团到加德满都访问,同时也邀请尼国各党派到中国访问。

据了解,这类访问多半是透过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方政府或学术机构进行,同时也有一千名以上中国公民以教师身分来尼泊尔教授中文。这样的政策的确产生一些效果,部分接受访谈的国会议员和资深媒体人就明白表示,尼泊尔不应该拒绝来自中国的善意。

近年来中国媒体报导有意将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继续延伸至尼泊尔,甚至暗示中国可以协助尼泊尔进行铁路建设,此地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打通往北贸易与交通路线的最佳机会。「我们的邻居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不把握机会让他们来帮尼泊尔建设?」曾任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后来成为驻俄罗斯大使的斯瑞斯塔(H. L. Shrestha)如此表示。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美梦有实现的可能。皮亚库瑞教授指出,中国实际援助尼泊尔的金额远低于其承诺的数字;反观印度,其驻加德满都大使馆可以直接拨款挹注某项计划(5千万卢比以下),这类援助计划每年有二十个之多。此外,中国为了控制藏人外逃,与尼泊尔交界的7个边境通商口岸只有部分时间是开放的,「这样要我们如何相信中国会真的修铁路过来?」

皮亚库瑞教授如此质疑。至今各类统计显示至今尼泊尔最大的外援国还是日本、印度、欧盟以及世界银行,中国最多只排到第四或五名。许多受访的意见领袖也认为中国在此地的利益是维持其边境安全与控制西藏,并非与印度竞争区域影响力,因此不会尽全力来拉拢尼泊尔。「即使中国近年来对尼泊尔政策变得积极,但我们根本不担心中国会取代印度」,巴拉尔教授斩斩钉截铁地如此结论。

从现实角度来看,尼国外交政策是设法在不挑衅中印两大强权的前提下维持生存,因此尼泊尔政府至今从未与印度政府交恶,但也从未同意达赖喇嘛来访。由于尼印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密切,使得印度持续对尼泊尔的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只是表面上宣称不介入其政治而已。

2017年1月尼泊尔将进行下一届国会选举,该走「亲中」或是「亲印」路线的话题已经逐渐出现在此地媒体评论,随着选举日程的接近,相信这将会是各党派竞选时最大的辩论议题。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陈牧民为中兴大学当代南亚与中东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在加德满都进行实地研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