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政男/过早封口的疑问:郑捷的恨世与厌世人生基调

▲3声枪响,郑捷终于伏法,最后遗言「我想要喝水。」(图/记者杨佩琪摄)

文/沈政男

2014年5月21日下午四点多,在台北捷运江子翠站到龙山寺站之间,短短两分钟车程与下车后的半分钟内,连续以短刀刺死四名、刺伤二十多名陌生乘客的随机杀人凶手郑捷,在2016年5月10日晚上八点多,于台北监狱附设刑场遭到枪决,结束了他短暂的二十二岁人生

郑捷伏法,刑场枪声随着夜风远飏,但他为什么犯下这么令人发指的罪行,以及随之而来萦绕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与对随机杀人事件的恐惧,却不会就此消逝

不少人至今乘坐台北捷运去到万华吃小吃,一路上坐在车厢里,还是不免想起这一桩光是从电视隔空观望,就恐惧并愤怒到难以自已的案件,而下意识东张西望起来。众人皆欲杀,道理在此。社会的激愤甚至感染了批准行刑的官员,才会在死刑定谳十余天后,罕见地跳过其他四十多名定谳死囚,急忙扣下所谓实现正义的扳机。

然而枪声不能回答的是,郑捷死了,是不是台湾就不会再出现恐怖随机杀人案件?是不是就不会再有下一个郑捷?

当一个社会,无法了解一个他们眼中穷凶极恶、罪该万死的杀人犯,在还没弄清楚杀人动机与成因,以做为未来防治参考,就急着砰砰砰三声,永远封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透露心路历程的忏悔之口以后,这个可能性,令人遗憾地,已经随风远飏了。

台湾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了解郑捷,在他二十二年的短暂生命里,从小到大,一直到他被枪决,从来没有。更可怕的是,是不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要尝试了解他?

证据:负责为郑捷做犯案司法精神鉴定的精神科医生,竟然在鉴定过程里为他施打镇静药物,用这已经过时的会谈方式,试图探求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可见连精神科医生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了解郑捷。其他人更不用说。

看过郑捷从小到大,从一个单纯学生变成杀人犯,相关成长资料点滴看得最多的三级审判法官,也没有能力了解郑捷。二审法官在判决书里说,「郑捷被军事学校退学,导致『自恋式伤害』,而升起杀人想法」,这样的讲法,应该是参考我在报纸投书对郑捷杀人动机所做的分析。但法官真的知道什么是「自恋式伤害」吗?

法官当然不知道。郑捷的小学老师,当郑捷在班上嬉闹两个女同学而被要求跟对方道歉时,能否知道小小郑捷心中,或许会因这公开道歉有什么过当的方式而感到受辱,进而萌生杀人意念?

小学老师应该也不知道。不能怪罪老师,因为这类幼小心灵因挫折而产生的复仇幻想十分常见,绝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就忘了算了,没什么大不了。只是,郑捷却始终没有忘怀。是郑捷本身性格有其脆弱之处,还是当年的惩处方式确实不妥,值得花时间探究,以做为未来教育教养借镜

▲520前郑捷伏法抢政绩?罗莹雪:郑捷自判死刑。(图/记者杨佩琪摄)

可惜已经永远没有机会了。郑捷之所以变成杀人犯,国中阶段最值得探究,这时的他不只已有杀人想法,甚至已经因为对老师的管教反感,而连续一个月带美工刀到学校,想要刺杀老师。后来因为一位同学多次辱骂与捉弄他,郑捷曾拿剪刀戳同学,这是他第一次出现实际的攻击行为。在这时候,学校辅导体系做了怎样的介入?是当成一般学生之间的冲突,还是可以关注到孩子内心已经起了恨世与厌世的想法?

恨世与厌世,是郑捷从很小年纪就形成的人生基调,他对人生失望,想要早点离开,又对成长过程里受到的负面对待耿耿于怀,而有了报复的念头。长期在这样扭曲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里成长,使得他在高中时代,就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带刀独行,充满杀气,最终在一阵腥风血雨之中执行自己的砍杀目标,然后继续独行而去的冷面杀手。

郑捷的高中时代过得相对比较快乐,但他的杀人计划却在脑中逐渐酝酿,并形诸文字,写在网路部落格里。郑捷喜欢看小说,或许也常看布袋戏,他曾把杀人计划用类似武侠小说与布袋戏串场诗句的方式写下,文笔还不错。

郑捷也使用脸书,坚持好友维持在99人,因为他要保留第一百席给他心仪的女生,但人家从来没有回应。除此之外,郑捷从来没有其他恋爱纪录。高中毕业,郑捷学测考了63级分,成绩还不错,但他选择就读军事学校,因为他想要「练习杀人技术」。

实在可怕,也匪夷所思,十几岁年纪就立下这样决绝的人生目标。有人年纪轻轻也想要读军校学习作战能力,好为苍生掀起政治革命,解救劳苦大众,但郑捷却是想要读军校来执行恨世厌世的人生目标。

郑捷是一个意志力与执行力坚强的人,如果他的攻击冲动能够被导向正面的地方,是否他的人生走向会完全不同?他前阵子批评监狱的矫正管理方式,可见公共事务可以吸引他的兴趣,如果在成长过程里,能把攻击倾向用来针对世间的不公不义,是否能够正面宣泄的他的恨世与厌世情绪

已经没有机会知道。郑捷后来被军事学校退学,这时的他,应该整体身心状况有了变化,但学校可曾给予关注与辅导?还是迳予退学,反正不是我的学生就没有我的事了?

郑捷在捷运杀人之时,当然没有所谓因精神疾病导致辨识能力减弱、行为难以自控,而符合减刑条件的问题,这点在精神鉴定里也已说明。然而郑捷有没有一个未到严重忧郁程度,但隐隐影响他的认知与情绪的长期轻微忧郁?审理期间证实,郑捷罹患甲状腺疾病葛瑞氏症,而甲状腺与情绪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他是否有长期轻微忧郁,并未得到进一步厘清。

▲郑捷伏法,张正翰母:感谢司法站在被害者这边。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会不会郑捷就处在长期情绪微微低落状态,不到明显影响生活与学业的程度,就只是宛如一层灰纱或者一片阴影笼罩,加上成长过程所受到的他自认的欺凌,以及天生的攻击倾向,而渐渐形成了恨世与厌世的人生基调,从而找到杀人后被判死,一了百了,此一同时解决恨世与厌世两股情绪的管道?

永远不得而知,枪声已经过早封住探询的嘴。郑捷被军事学校退学后,插班考上一所普通大学,但他的学业与上课状况明显出了问题,经常缺课,甚至考试也不来。就在他犯案前的那段时间,言行已经有了异状,比如在学校宿舍房间贴上语句怪异的门联,以及持续缺课缺考等等,但学校并未多加关注。甚至在他行凶前夕,已经有人密报校方郑捷可能犯案,可惜校方直到他出事,都未能再与他碰面。

学校在郑捷枪决后说尊重司法,并愿意加强生命教育,问题是郑捷的生命教育出了什么状况,根本没人弄得清楚,是要怎么加强啊?每当发生这类令人发指的刑案,台湾社会的反应,除了众人皆欲杀这类反射动作之外,另一种常见的直觉反应就是:喔,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整个大环境什么的,出了问题,才会培养出这样的人。

有讲等于没讲。到底郑捷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根本没人能够讲得清楚。事实上郑捷出身小康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似乎没有什么重大问题,而以他自述的成长挫折来说,几乎也只是一般人常有的遭遇,但为何他会变成这样令人害怕的杀手,实在费解。

去看看排在郑捷之前的四十多名死囚,哪一个不是为了贪财、贪色,或者寻仇而杀人?但郑捷没有这些动机。杀人有何趣味可言?为什么郑捷短暂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这件事?

郑捷当然欠缺同理心,才会杀人不眨眼,只是这个社会也没办法更不愿意尝试了解他。有人说郑捷是反社会人格,但他没有前科,没混帮派,也没有太多忤逆长辈或欺凌弱小的行为,贴上这样简便偷懒的标签根本无法说明什么。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或许郑捷因为还算会念书,而且家境不错,爸妈也有管教,才使得他没有在成长阶段就流落在茫茫大街,成为逞凶斗狠之辈吧。

只是更费解的是,郑捷不只没有当流氓,还是一个自律的人,他不喝酒不抽烟,而且,重点来了,他不作弊

台湾有多少人在求学阶段做过弊?郑捷不作弊。不作弊代表不愿意投机取巧,有他的生活原则,只是他的原则用错了地方。

枪决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简单,了解一个学测63级,没有前科,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作弊的年轻人,怎么变成随机杀人凶手,太困难。

于是砰砰砰三声,让一切疑问随风而逝。但困惑与恐惧的乌云不会就此散去。在定谳十余天就签署郑捷死刑执行的法务部长罗莹雪,尝试用宗教观点来委婉交代她的决定理由,但那些观点只能说服她自己。她说要帮被枪决者用宗教方法如何如何,但郑捷又岂会在乎?他生前老早看不起罗莹雪管辖的矫正体系了。郑捷被判死刑定谳以后,他在监狱的所谓教诲师竟然出面附和说郑捷就是个不知悔改、秉性恶劣之人,可见他所接受的所谓教诲辅导是怎么回事。

郑捷之所以随机杀人的最后关键因素,是他想借由被判死刑来结束生命,但台湾社会连死刑存废理性讨论的空间都没有,根本不可能省思死刑是否助长随机杀人的问题。

只是这个困惑与疑惧不会因为你不省思与尝试回答而消逝:郑捷死了,但会不会有下一个郑捷?

●作者沈政男,台大医学系毕业,双生涯者(精神科医师、时事散文家)。曾获时报文学奖新诗首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首奖等二十项文学奖,现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本文出自沈政男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