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保单引起抢购效应? 李正伟:保户不需过度惊慌

公胜保战略李正伟。(图/公胜保经提供)

记者戴瑞瑶台北报导

保险局宣布将研议建立传统型人寿保险门槛比率民众未来买到的储蓄险或利变型寿险等,死亡保障将拉高,但生存金将减少,未来高储蓄成分保单消失消息一出,不少保户在问:「是不是要赶快买了?」但公胜保经战略长李正伟建议民众不需过度惊慌,储蓄险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在商品设计上将变得更为平衡。

公胜保经战略长李正伟表示,现在市场上俗称的「储蓄险」,其实全名叫做寿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或养老险,但后来因为有些寿险保单成分设计是以储蓄为重,才会有市场上大家俗称的储蓄险。

李正伟解释,过去保险局针对投资型商品设有保障比例的要求,但终身寿险却没有这样的规范,因此有些保险公司在设计终身寿险时,身故保障可以拉到非常低,保户生存时可退还保费或领利息,但当保户身故时,却没有任何保险利益。身故时拿的是保险利益,活的时候拿的是储蓄利益,但现在有一些保单设计太偏或太强调生存的利益,身故时保户可以得到的保险利益非常少,可是民众购买保单时,往往只会注意储蓄利益,而不管死的时候会有什么保险利益。

李正伟认为,保险局这次的政策,将让寿险商品设计时在储蓄利益跟身故利益上「取得平衡」,主管机关希望保险公司在设计商品时可以兼顾身故风险,但不代表生存时的储蓄利益会消失,应该是说两者会比较平衡,兼顾身存与死亡。而且,「终身寿险」在学术上的定义本身就叫「生死合险」,也就是生有好处、死有好处,过去某些保单可能太偏重储蓄,未来这些保单在销售跟帮客户规划上,都会需要做一些调整

市场上已经开始有抢购储蓄险的风潮。李正伟则认为:「民众应该要回归到个人需求,买这张保单目的是什么?不需要太过惊慌!」寿险有两个成分:保额跟保单价值准备金,一个是身故、一个是生存,建议民众在挑选储蓄险时,要回归个人需求,看保单规划的年期,且衡量保额跟保价是否符合需求,以免跟风抢购最终却不符合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