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10亿到轰然倒闭 他登顶到失败仅花3个月

▲ 微微拼车创办人王永。(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创业大潮鼓舞了一群人的理想,资本寒冬浇灭了一群人的希望。对这两者都深有感触的,当属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他的创业赶上了最好的时光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对其估值10亿;但也遇上了最坏的时光,没过多久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疯狂创业取得成功 市值飙破10亿

综合陆媒报导,在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王永看到商业版本顺风车如此受市场欢迎,于是他也决定自己做拼车。 2014年4月,王永筹备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和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样,微微拼车希望搭建一个拼车平台,方便车主乘客互助出行。成立之初,微微拼车的员工不到30人,公司账上的资金不到400万元。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王永说:「如今回头看,当初的一切都很疯狂。 」

当时正赶上滴滴和快的展开补贴大战,共享出行由此站上了资本的风口。微微拼车融资之顺利超乎想像:2014年12月,拿到来自中新圆梦的400万元人民币的首笔投资,公司估值为8000万元;2015年1月,又拿到来自茂信资本的750万元投资,公司估值达到1.5亿元。

在资本的簇拥下,微微拼车的数据一路飙升,服务扩及全国18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超百万,日均订单3万单。很快,中信资本喊出了估值10亿的报价,持股约70%的王永身价由此将达到7亿。

滴滴顺风车上市 吓跑重要投资者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个城市演讲、比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诚,因为估值涨的太快,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是「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骄傲和贪婪加在一起,让王永在犹犹豫豫的状态下拒绝掉了很多急于入局的资本,而把未来孤注一掷在出价最高的中信资本身上。就在中信资本做完尽职调查、准备开投决会之前,故事发生了致命转折——滴滴来了。

2015年情人节那天,滴滴与快的宣布了双方战略合并的消息,没过多久,又传出滴滴将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当初有意投资微微拼车的投资人,都开始收紧口袋观望事态发展。

有趣的是,在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之前,滴滴的团队还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微微拼车的高管说,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这件事让王永至今都耿耿于怀。

滴滴把中信资本吓跑以后,微微拼车并没有马上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烧掉100万,账上的钱所剩无几,而在微微拼车花掉4000多万以后,彻底宣告失败。

▲ 滴滴顺风车的出现让微微拼车陷入危机。(图/CFP)

四千万投入善后 仍挽不回颓势

「在公司发展最热闹的时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导致微微拼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王永把其中80%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为了维持漂亮的业务数据,也为了抓住原来唾手可得的投资人,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最疯狂的时候,每天要补贴100万元,最多的一天达到150万元,王永则自掏腰包拿出了2000多万元补贴公司。但后来的数据表明,补贴中的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

同时,微微拼车的内部管理也存在各种问题。地方分公司动辄从总部要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推广费用,但结果只带来上千甚至几百名新用户;再者,微微拼车学矽谷文化,不但给员工开出高薪,每个月花在买水果、酸奶上的钱都要好几万。但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并不好,用户数激增之后,有一段时间每天要荡机三四次。

2015年6月,国内股市发生剧烈动荡。无论公司估值怎么降,微微拼车再也找不到愿意接手的投资人。花掉4000多万元之后,微微拼车不得不宣告进入冬眠期。最后,王永个人又拿出几百万元用于善后,支付了员工工资和外协费用。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又用3个月的时间从300人裁员到30人。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王永感慨道。

创业失败教训深刻 提醒创客「根本是生存下去」

经历这次创业失败,王永认为自己从中收获了四点教训:一、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就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是最可靠的;三、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怀着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是靠不住的;四、内控和管理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于内耗……

他尤其明白了一点:创业就是要把创造价值当成自己的事业。他曾说「很多创业公司都有这样一个逻辑:不赚钱不要紧,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我们就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能做足够多的推广。在他们眼中,创业似乎就等于融资、推广、拉用户,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很多行业内都掀起了血雨腥风的补贴大战,以为有钱就能整合全行业,打通产业链,搭建大平台。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创业的根本:生存下去,创造价值。」

2015年2月6日,王永与另外35位创业者一道成为湖畔大学的第一期学员。他牢牢记下了马云给学员上课时讲的话:做企业,首先要活着,然后再想办法活得长久。

王永认为自己曾离成功很近,如今内心渐渐释然,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创业:「如果一个创业者,能栽一个很大的跟头,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在王永看来,很多中国的创客喜欢制造一些新概念、新名词,喜欢一哄而上,很多人缺乏冷静和底层思维,导致创业最后不了了之。经历挫折的他,深深体会到「作为创客,置身创业热潮时仍需守住优雅,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这样,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