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运动见证了台湾多数民主的弱势

杨礼安

最近陈为廷立院教长的发言备受社会讨论,笔者从这个事件里,看见台湾的社会运动普遍不受到社会的重视的问题,这从主流媒体报导比例、采编模式可看出端倪

首先,是系列有关反媒体垄断之追踪报导阙如,亦没有整理讨论国外在反媒体垄断上的经验做法,有关媒体并购的问题,大多在「台湾壹传媒交易」的栏目项下作零碎的整理,更别提针对「反媒体巨兽垄断青年联盟」所发起的学运,进行有时序的、详列核心诉求以及说明媒体垄断弊病的的完整报导。

其次,直到立院的「陈为廷事件」爆发,翌日(12/4)报导将重点放在学生当天行为,以「不符以下对上的礼貌规范」、不尊重长辈态度大肆抨击;从这个论述基调可以知道两件事:一、媒体经营者因为政治立场关系,将焦点着重在学生的强势言语,加上取图煽动的照片为「佐证」,好能「罪证确凿」,为社会大众上演一场「今日我最媒体垄断」的荒唐戏码。二、台湾社会深深的受到中式传统礼教伦理的制约束缚,有别于西方教育较为重视个体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价值观,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重创陈为廷形象,质疑学运正当性。将焦点模糊化之后,舆论开始出现政党色彩的污染(蓝绿互斗与红卫兵之说的荒谬)、议会的程序争议等等衍生话题,都形成了一种恶性内斗口水战……。

其三,在主流媒体引导的「礼教」谴责之下,学运主要诉求「反媒体垄断、反媒体商品化」,以及更早发起的「反涨学费」,这些行动,如何历时数个月的漫长陈情过程均未被提及,无法进一步引导探讨这些议题的核心内涵,甚至,为何教育部长被学生指责说谎,其中缘由?导火线?事件爆发后,亦不见政府首长针对反垄断修法有具体回应,而是强化「和谐有礼」来避重就轻。笔者以为,紧咬着「陈为廷事件」不放,是主流媒体受到所属政党意识型态的影响,报导方向已经进行选择性的观察,选择以道德为批判重心,达到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的结果!公共议题讨论层次若仅能如此,伤害的是台湾民主化的发展。媒体经营已有政治立场考量,若再成为「财团」的利益考量,那么媒体市场会只是浅碟化的现象而已吗?

学生运动的积极意涵是珍贵的民主化资产,有着参与公众事务的热忱、展现关心公共议题的组织力、给予执政者建言公民权落实;这应该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社会化学习过程之一,社会大众应该给予高度肯定。从大多数参与此运动的学生中可发现,很高的比例是社会院系相关的学生,根本上来说,社会运动的精神,就是社会学院天职呀!社会学院的学生所研究的对象是资本家与劳工、是弱势族群、是社会百态、热衷于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以一个更宽容坦然的心胸、正向的态度,和学生们一起认识社会运动的意义、关心我们的社会发展、实践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

笔者观察到,当今社会运动所体现的,正是台湾社会多数民主的弱势,多数没有财力与权力的人们,对抗少数财阀将媒体商品化的野心。此时,若没有人挺身奋战、为媒体的公共化发声,社会等同于默认了私有企业对公共媒体的独占,财团势力侵略了公共利益,将会使媒体成为企业的化妆师大大的伤害传媒公信力、降低阅读支持率、影响销售量,台湾媒体言论自由与多元性受到箝制局限,要朝向公共信托发展更为艰困。一旦社会习惯依赖一个「权威」,借以摆平、决定一件事情,就会侵害到个人发声权利、支配人们认知的权利,宪法所保障身为公民的权益便会受损、蒙蔽阅听权。而最终,势必再引发一次革命!

●作者杨礼安,台中,大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