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思敏:我给智慧旅游泼冷水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旅游主题设置为“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成为了今年的热词。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对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信息,及时发布与安排调整,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嘉宾介绍:

刘思敏 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现任中国旅游报首席评论员、高级记者;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旅游卫视特约评论员等。刘思敏博士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问题。(采编/园子

智慧旅游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本站旅游:国家旅游局把2014年定义为“智慧旅游年”,您认为今年值得一提的智慧旅游亮点事件有哪些?

刘思敏:其实我对智慧旅游一直是泼冷水的,它就是一个口号而已。今年行业对于智慧旅游关注度确实出奇得高。据我了解,跟智慧旅游相关主题的论坛恐怕有二十余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包括峨嵋山也好,都来探讨智慧旅游发展的问题,这还是比较罕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相对集中,而且形成一定的声势。今年智慧旅游的概念、理念普及率应该是非常高,“智慧旅游年”的声势还是造出来了,但具体的亮点事件恐怕谈不上。

本站旅游:那您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怎样定义?

刘思敏:我个人认为,智慧旅游本质上就是旅游信息化数字旅游以及智能旅游。现在一些专家把它分为搞旅游的信息化、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智能旅游等不同阶段,我个人不是特别赞同,而且我认为智慧旅游本质上就是智能旅游。如果真要讲智能旅游,人的智能要比所谓的智慧旅游重要的多。

因为现在的智慧旅游毕竟还是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包括智能机器人这些东西,依据现有最新的技术条件、当然也是带有颠覆性的革命性技术条件,来整合信息,对于旅游的行前资讯、行中管理,以及旅行之后的反馈,以及投诉、维权,它都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且这个信息也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所以我认为智慧旅游便于旅游者的旅行,和便于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给他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条件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但是它不是根本性的,我认为它是辅助性的。

而且智慧旅游不可能解决我们现在因为长假短缺、供求失衡带来的旅游业的一系列的问题。它只能有助于疏导和缓解,但不可能解决。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要把技术当成目的,包括虚拟旅游这些,它都不可能替代真实的旅游。

另外,智慧旅游应该以智慧城市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旅游行业,特别是比较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行业、旅游景区或者旅游的地方,智慧旅游孤军深入的话,那是事倍功半的。打个比方,东部地区为什么发展一个景区很容易,投资就小?因为它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了,要建立一个新的景区,我只从这个景区修个一公里的公路,跟原有公路体系接通就OK,那么我的成本,就是打造新景区和修一公里公路的成本;但是要在西部地区,新景区可能离现有的公路非常远,那么就要多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公路才能到新景区,也就是说投资不仅是景区本身花的钱,还要算上这一百公里公路的造价,这成本摊在景区里面根本就消化不了。可以这么理解,四通八达的公路体系就相当于智慧城市,而我从景区建一条支线,就等于相当于搞一个智慧旅游,就跟那个接通了。

同时我理解的智慧旅游,人的智慧更重要,也包括一些政策问题的解决。

第二页:长假短缺是限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假短缺是限制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站旅游:现在旅游市场所面对的问题有哪些?

刘思敏:首先还是长假短缺,对于出境旅游群体来讲,可能带薪休假的落实比例要比国内游的人要高,但长假仍然是不够的。我们看到还有不少人通过黄金周出游、出国,充分说明他的带薪休假可能落实得没那么理想。长假短缺还是一个问题,如果长假再多一些,那么出去更便捷。

当然签证的便利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我们预测美签延长可能会引起一个良性的快速改进,但是事实如何还得拭目以待。当然也希望相关的国家能够对我们的签证安排更加便捷。

至于出境旅游的所谓文明旅游现象,这个不是主要问题。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地区因为中国人不文明就谢绝中国人入境,或不给签证;而且中国人海外文明旅游形象的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说我们的舆论、媒体、社会都应该监督和引导,不能操之过急。当年日本游客、韩国游客、台湾游客走向世界的时候,也有过类似情形,大约都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就改善了形象。当然我们人口多,基数大一些,可能会用更长一点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还是很乐观的,因为必然会找到一种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一种方式。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伪命题

本站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这一现象也引发热议,您如何看待?

刘思敏:我的观点是没必要关注逆差,这是个伪命题。

旅游行业的所谓全球贸易,不管服务贸易还是货物的贸易,都建立在全球大分工基础上,而分工又基于各自的行业比较优势,所以说谋求行业的平衡是很荒谬的事情。尽管服务贸易比起货物的贸易要相对特殊一些,还有可能在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的条件下获得一种平衡,但是这个平衡是很难寻找的,你像中国和美国,我们13亿人,对方3亿人,以后怎么可能平衡?而且旅游资源也不一样,中国人可能喜欢美国,但美国人未必喜欢中国呀,所以说根本就不能(平衡)。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在某些国家之间特定条件下,有平衡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平衡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追求这种平衡,而是应该让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按照市场的规律自由的发展。

尽管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1000亿美元,从绝对数上讲是不小的,但是它跟4万亿的外汇储备相比的话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过度关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会让旅游产业政策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