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到中国生活8年观察:中国没有想像中可怕

中国其实不如想像中可怕。(图/记者周怡德摄)

文/夏仁谚,本文获学研社授权转载。

如果夏仁谚没有贪便宜,前往国内大学进修,夏仁谚今天也许只是一介普通黄丝,上一趟深圳也会担心第二天醒来给人割了器官,像很多港人一样,至今仍然惑于很多关于内地的恐怖传闻。 其实,由此至终,我在内地进修,并没有受到任何官式政治教育。内地大学对于港生,特别容许免修马克思主义科目。只是夏仁谚并不希望受到太多区别对待,自己恶补了好些老马理论。毕竟,马克思本来就是德国哲人,具有一定的历史学术地位,在传统上,他更是现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的祖先。

所以,我并非接受了甚么所谓的洗脑课程,才走上黄丝人所谓的「五毛」路线,而是亲身经历了内地人的某一些真实生活,才意识到香港人对内地的观感,其实多半来自传闻和媒体对内地形象的模塑

过去七、八年,我以兼读方式在厦门进修,有机会还到过苏杭参加学术会议,又探访在京沪两地创业的港人朋友。有机会也去一些三、四线城镇如江门旅行。同时,也努力增加微信朋友,加入国内微信群组,多使用内地服务如银行、淘宝、支付宝和论坛,又曾经答应朋友半义务形式做一些业务合作,结果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可以与一些内地朋友合作工作。

除了接触到内地人之外,在厦门大学念书,也有机会跟一些外地生聊天,包括来自义大利的美男留学生以及在金门当警察的台湾留学生。

▲中国在语言文化网路生活上取得了一致性,但各地区还是有各自的差异。(图/CFP)

各地特色文化仍然保存

多去几个不同地方,又争取多向度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同人,是基于学术研究的三角检证方法论(Triangulation),以便检证我在厦门一地取得的特定内地生活经验,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其他地区。每去一个地方,我总是从食住行和交友等多方面体验内地生活。

结果,发现内地人生活有相当的一致性,主因是大家在语言、文化和网路生活上取得了一致性,但各地区还是有各自的差异,例如上海较繁忙,街上的人际疏离感稍强一点,厦门人较多文化生活享受,苏杭生活多传统艺术氛围,北京今古气息兼备,深圳较为现代和理性,但旅游文化点稍嫌不足。

论到探索一般百姓生活,及不上到江门和福建土楼一游,只有在田边和市场里,才找到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仍然留存的证据。

原来,确实很多大城市因为外省人流入而令主要语言趋向普通话,但一旦离开大城市,各地方言又在活泼起来。其实,即使在深圳,虽然主要语言是普通话,但走在街上,随处又会偶然传来三两游人以粤语交谈的声音。夏仁谚的内地银行户口,其中一个在深圳开立,开户口时,银行职员待客态度殷勤,但因为国家规条繁复,只为帮我搞一个户口,就花了半天。职员知道我是港人,从头到尾粤语招待。

这些体验,就揭开了普通话把方言赶尽杀绝的港式内地传闻并不完全真确。确实,在广州曾经发生了一些由语言变迁引发的冲突,但从语言政策角度来看,广州作为国家一线城市,负起集中国家人才和财富当经济火车头的责任,主要语言向普通话转移是无可奈何的事。外省人多了,为了沟通,自不然要求多使用通语

然而,因此而推断普通话废取粤语,也不公平。确实,地理上一旦离开了大城市,进入乡间,方言又再出现。这只是各种方言进一步发生互补分布的格局而已。

▲中国采用一种网路威权主义式管理,但大家对于议题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图/达志/示意图)

「不完整」言论自由并非毫无自由

网路生活方面,内地采用一种网路威权主义式管理,公众频道不支援facebook和Google,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可以视为回避美国方面的影响。当一个地方所有人的言论都经过别人的伺服器,全程受外国监控,其实感觉挺不自在。

先不说自家机密容易泄漏,就算对方不直接盗用个人资料,用民间生产出来的资料做成大数据,对己方民情和市场动向做出预测,也必亏大本。不支援外国网路,中国的对策是给民众提供代替品,即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家科网企现在营运得如何,看看股价便知一二。

有了自家人使用的社交网路,中国民众有了自己每天议论的平台。香港人认为中国甚么都禁,没有言论自由。事实上,我在微信群组上体会到,国内人对议论的兴趣比香港这边热烈得多。就是评论和吐槽国政的言论,虽然间中受控,但仍然是多的没法挡。这当然不是完整的言论自由,但内地的不完整自由,感觉比香港表面上完整的自由更有活力。

内地朋友已有很多话题可聊,不止于生活情趣,也谈历史、文化、时政与道德,雅俗不拘,例如文学组讨论作家方方与柳忠秧的官司、百度宅宅网吧讨论追番感想。知乎、各大论坛和公众号网民天南地北甚么都议,比如近期北京大兴火灾后排查低端人口之议、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等等,虽然都不是光彩的新闻,却刺激网路上各大群组论坛热议

▲香港法规争议过多,事事绑手绑脚,完全是大闸蟹格局。(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香港的「大闸蟹格局」

相比之下,对于香港话题,内地人不是不知,但一般人提起香港总是三句起两句止,表现兴趣缺缺。也许,随着周星驰蔡澜这些星级港人悄悄北上发展,香港值得内地人讨论的话题已愈来愈少。

香港这边,六、七年来民间生活如何?除了火了好几年的政争,感觉就是温水煮蛙式的生活指数上扬。林郑上场新政,夏仁谚不寄厚望。夏仁谚从不相信真普选和普选可以带来希望,因为香港人生活改善,文化和经济生活提升,不靠特首一个人。法规争议过多,事事绑手绑脚,甚么都食老本没有进展,人才悄悄流走,完全是一个大闸蟹格局。

2014伞运是大闸蟹拼命挣扎的局,2017是大闸蟹挣扎到没有气力的局,都一样是蟹。(这讲的不是黄丝而是香港整体)

以前,股市上历史高位是全港哄动大新闻,必然大炒。最近恒指悄悄攀上30,000点,都没谁出来谈论,连话题也乏力炒作了,可知这个城市已相当虚弱。

11月25日林郑(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出席创客开幕礼致辞,提出香港在创新创业方面须急起直追,一听就知政府手头甚么必胜Plan都没有。如果有,林郑应该至少讲得出一两种创新了的东西和产业的名称。连要创甚么都不知道,那香港能创甚么出来?林郑的致辞,泄露了香港虚弱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