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改造台湾农业 产官学研都该加把劲
工商社论》
中央研究院曾在2013年首度发布「农业政策与科技研究建议书」,十年之后再度于日昨又发布「农业政策建议书2.0」,针对台湾农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政策建议。敦促政府决策及研拟执行方案时,能够重新思考农地利用、农食产业、农业科技、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照护、农业金融与人力资源等议题。
检视此一2.0版的农业政策建议书,中研院除了从学术角度提供具前瞻性的思维予相关单位参考之外,同时也希望能够解决台湾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长期结构性困境。并在「建议书」最终的「总结论」中,明白指出「若欲彻底应对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必须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挑战现有政策,才可能寻觅开拓性的改革方向,奠定下一世代农村发展的永续基础」,进而也列出三点关键建议:
第一、订定「农业基本法」,厘清「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定地位和属性及勾勒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第二、组织高层级农业专家系统,结合跨领域与跨部会专业,协助农业因应气候变迁、人口老化等各种挑战,适时修正法规与科研方针。
第三、推动以社区为本的网路连结发展模式,培养未来农村发展人才,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城乡均衡发展与农村永续经营。
进一步检视中研院此一2.0版的「农业政策建议书」,最能引发各方共鸣的,无疑是有关「农地不农用」的问题。包括层出不穷的违规农地工厂,以农舍之名兴建私人别墅等的蚕食鲸吞,除了造成农地的破碎化,更导致历年来农地的不断流失。从而,在最后的「关键建议」中,研究团队即倡议应优先订定「农业基本法」。
「建议书」的此一立法倡议,诚然有其必要性与急迫性。事实上,蔡英文在2010年民进党在野时期担任党主席时即曾宣布,未来若执政就要推动「农业基本法」,展现民进党的农业改革理念。但她在2016年当选总统后,虽然政院与立委均提出过「农业基本法」草案,但迄无立法进度。而面对国内粮食自给率偏低与产销端的问题,农委会则以《食农教育法》因应;该法草案于2021年5月获政院通过,并于2022年4月经立院三读。
至于,「建议书」所提点的第二及第三点关键建议,不论是强调要结合跨领域与跨部会专业,抑或是要确保粮食安全、城乡均衡发展与农村永续经营,其实不待中研院专家的提醒,行政当局在每半年一次的立法院施政报告中,早已琅琅上口的一再宣称。然而问题的症结,却在于跨部会的协调向来就是行政体系施政的最大灶门。当然更遑论跨部会的合作,因为牵涉到不同部会之间的本位主义惯性,以及主导权与经费分配的竞食赛局,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不各行甚是,往往也就只是虚应故事而已!
除此之外,「建议书」虽未提及,但同样不容忽视的课题乃是,既然研究团队的研究主题是有关「农业」领域的政策与改革建议,但却只字未提以目前主管部会农委会而论,依照早就定调的「行政院组织再造方案」,目前的农委会应改组易名为「农业部」。就如同「环保署」在组改方案中也被定位将升格为「环境部」,以因应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迁、环境污染之挑战,但却如同农委会般,迄今仍是组改方案的「化外部会」。这其中,环保署的组改工程,因为牵涉更广,以致前后历时逾30年,环保署迄今仍只能原地打转。但相较之下,农委会易名为农业部,问题不像环保署那么复杂,行政院总算在2022年5月的院会审议通过「农业部组织法草案」,并送达立法院。但同样的,立法院到目前还是停滞不前。从而,要以目前的农委会,来承担中研院学术单位所倡议的八大面向之农业政策改革执行任务,也将是难以承受之重了!
综而观之,位居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殿堂的中研院,愿意承担组成团队,针对相对冷门的农业领域提出兴革建议,诚属难能可贵。但包括建议书内容所未曝显行政、立法效率不彰的变数,乃至于未能纳入必须加速农委会的组织改造的建议,则本身也同样有提升自我研究量能及精准度的进化空间,以期营造产官学研四赢的成果,则国家幸甚!农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