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经发会冠盖云集,政出多门岂能成事?
原本各部会各职所司,如今全都在行政院「经济发展委员会」这个平台下,部会既要听顾问团的建言,也要看府院的风向,完全丢失了自己的专业。图/本报资料照片
行政院日前公布「经济发展委员会」顾问名单,前行政院副院长林信义、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宏碁创办人施振荣等近60人皆在顾问之列,群贤毕至,冠盖云集。首场顾问会议将于9月3日召开,政院希望借此集思广益,找出新方向。然而,这样真能找出新方向吗?
总统赖清德甫于5月就任,任命卓荣泰为行政院长,随及由卓院长任命内阁首长,其实,各部会各职所司,真正的专家都在文官体系里,不向内部询问多年来施政的缺失,政策执行的困境,法令的问题,反倒成立一个跨部会的「经济发展委员会」来协商政策,又邀意见领袖为顾问,连连开大会,如此部会职能尽失,政出多门,反而更难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
过去不用说一位部长,即使一位局长也会视自己为决策者,一位国贸局长就是贸易政策的决策者,一位工业局长也会以产业政策为己任,一位经建会综规处处长更会把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视为自己的责任。这些文官体系的建立,本来就是要协助行政院施政,各部会井然有序的,层层负责的让政策得以实现,何必在政院底下叠床架屋设这么多的会?
试想,1990年代台湾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如何在十年内完成这项使命,不就是靠文官体系吗?加入WTO既要面对美、欧等国对市场开放的压力,又要安抚国内业者的恐慌,既要面对法律的变革,又要协助产业发展,真是浩大的工程,依今天的作法,非得提升到院的层级设个平台,再请一百位顾问不可。然而,当年就是依循文官体系,由国贸局负责对外谈判工作,工业局研拟产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开放交给农委会,烟酒改制就交给财政部,各司其职,在经济部设置「入会专案小组」,研商谈判方向,又在经建会设立「入会策略小组」,所有谈判底限,就在专案小组、策略小组研议拍板。在正常的文官体系下运作,台湾入会了,与此同时文官的胆识、远见也养成了,经此历练,这批文官后来皆成为各部会的中流砥柱,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
1990年代台湾循着文官体系加入WTO,并没有像今天一样开大会,没有像今天一样邀意见领袖建言,没有像今天一样冠盖云集,倒是常常遇到各界的抗议,还有鸡蛋的洗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官得到历练,台湾也才创造了奇迹,那年代的文官皆以身为政府的一份子,引以为荣。
遗憾的是,近来政府愈来愈喜欢开大会,一切政策全都提到行政院这个平台,除了政院的经济发展委员会,总统府那边也设了三个委员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莫说局长,就连部会首长恐怕都不认为自己能决定贸易政策、工业政策、能源政策,当然,也就没有那种未来四年国家发展由我一肩担下的气慨。少了这个使命感,部会首长的心灵还剩下什么?只是照政院指示办事而已,一个部长的格局大概还比不上昔日一位局长,这非仅是可悲,也是危机。
如今行政院设置经济发展委员会,顾问名单虽是一时之选,然而,这非仅混淆了文官体系的架构,也让文官体系被弱化,在如今府院的思维下,文官的士气被消磨殆尽,过去一个局长出缺,马上可以找到三、四位足堪重任的人选,如今已难,甚至连科长出缺,也未必有人想接,文官士气、使命感不复昔日,于此可知,这也是一大危机。
抚今追昔,原本各部会各职所司,部长在文官专业协助下施政,对行政院负责,合则留,不合则去,但如今全都在行政院「经济发展委员会」这个平台下,部会既要听顾问团的建言,也要看府院的风向,完全丢失了自己的专业,长此以往,徒让施政步调更加凌乱而已,如此施政,岂能有成?
我们认为,开会救不了经济,开会要能救经济,台湾今天的经济失衡何至于此?传统产业的困境何至于此?卓院长可以参考2001年以来的各类大会档案,每场大会如同今日一样,也是群贤毕至,冠盖云集,也得出数百项共同意见,也在事后管考,甚至成立专案办公室,然而随着内阁改组,一切全进了档案架,奉劝内阁,政府施政还是回归文官体系,才是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