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欧洲罢工成新常态 政经风暴山雨欲来

工商社论》

2023年,「罢工」似乎将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月迄今,欧洲多国人民苦于去年下半年的能源通膨,街头抗争活动一波波;法国劳工在近日发动第二波反年金改革大罢工,殃及供电与大众运输;英国各地教师与火车司机为了争取加薪,也发起新的罢工行动,规模创2011年来之最。罢工导致政经风暴山雨欲来,变成各国领导人的政治难题。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去年俄乌战争和美国联准会大幅升息,所造成的能源通膨以外,还可就国家领导人政治能量的高低、意识型态和政治氛围的好坏,进一步探讨如下。

去年下半年,欧洲各国的电费飙涨,民生物价居高不下,加薪更推高了生产成本,使得百工百业无以为继,进而导致街头抗议不断,劳资关系恶化,政府坐困愁城。「加薪纾困,以抗通膨;补贴电费,渡过寒冬」,社会主义国家受害于国际政经不利情势,「要福利,要加税」的意识型态,在疫后振兴经济、又适逢俄乌战争引发能源通膨的关键时刻,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首先,对于今年可能无解的经济问题,不同国家提出的因应措施,受制于政府体制者少,国家元首本身政治能量的高低,才是关键。以美国为例,联准会去年调升利率七次共17码,促使通膨率从最高超过9%,降到去年12月的6.5%,成效差强人意。虽然几次重大的工会罢工,都因为总统拜登和众议院的积极介入,而没有成为真实世界的梦魇。不过,最近两个月,拜登因自家被发现副总统任内的机密文件,在众议院1月20日开议后,成为掌握过半席次、共和党议员的众矢之的。如果再加上众议院拥有「拨款-增删」联邦预算的权力,以及联准会独立的决策机制使然,受到国会掣肘的拜登面对挥之不去的「停滞性通膨」威胁,恐怕无心、也无力解决民众和劳工关心的民生问题。

其次,受制于意识型态和政治氛围,大刀阔斧的政策配套措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制造出更大的政治危机。短命的英国特拉斯内阁就是发人深省、值得警惕的例子。特拉斯去年9月上任之初,颇具雄心壮志地推出「减税-补贴-借贷」的政策方案,没想到出师不利,导致英镑大跌,以致她只担任六周首相就被迫下台,改由强生首相任内的财政大臣苏纳克接任。而保守党的苏纳克上台后重视外交政策,面对40年一见的通膨,恪遵「不加薪,不补贴,不举债」的意识型态,无力改变现状,其结果就是罢工烽火遍地,工党虎视眈眈,普罗大众只能自力救济。

最后,规模最庞大、最持久、最激烈、最多年长者走上街头抗议的罢工是在法国,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伴随着能源通膨和生活困境,成为政治上的死结。一方面,总统马克宏去年5月连任后,已将62岁延后到65岁退休的政策主张,让步到64岁;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右派共和党的支持,他也提出每月退休金给付不低于1,200欧元的诉求。但即便如此,舆论还是强烈反弹,进而引发新的罢工潮。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左派的分裂,也见诸1月中旬分开举行罢工的「黄背心运动」,以及法国八大工会的全国联合罢工。12年前,八大工会的全国罢工,是为了退休年龄从60岁延后到62岁,12年后,再次为退休年龄延后两年,而一起走上全国抗争之路。不同的是,2018年11月迄今的「黄背心运动」,已经能够和全国性的八大工会平起平坐,甚至侵蚀传统强悍工会的基石。「黄背心运动」源于住在大都会城市郊区的基层民众,因不满政府为了减排而开征燃油税,导致交通费用占总所得比例形同被垫高一个档次,因而群聚在街头进行激烈抗争,当时就有能力在全法各大城市同时发动示威,如今透过社群媒体,号召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惟就长期发展来说,缺乏的还是在国会的代言人,以取得话语权。

「生而为了反抗」(born to revolt),不是工会或社会运动者的天命。激烈的暴力抗争,甚至是在街头主动攻击警察,即使是为了表达罢工的诉求,不但跨越法律的界线,更不会得到社会大众、以及政策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支持。然而,历经三年疫情和一年通膨之后,人民希望安居乐业而不可得,驱动罢工群众在寒冬时节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如何让人民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才是高坐庙堂之上的「父母官」必须反求诸己,看待罢工运动的态度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