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抗疫三年的猛药与副作用
2020年全球经济重创,贸易成长率降为负8.3%, 经济成长率为负3.4%。交通运输、观光旅游、餐饮、展演等群聚活动,以及不少制造业产销流程,皆面临大幅阻碍。不少国家动用巨额经费,除了用于防疫,也用在扶持若干产业商家。许多国家在作法上,由政府编制经费,印制钞票,释出巨额资金。这剂药方下得重,在传统上并不被推崇。一般而言,政府财政支出宜以税收支应,若大量发钞必将造成资金市场过度浮滥,引来通货膨胀的严重副作用。然而,2020年以还,各国在紧急下求变,争相发钞撒币,如同直升机上撒钱,稍可润滑部分市场旱象,虽然暂见2021年经济成长率与股市回春,但到了2022年,累积三年来激增的货币,已酿成了通货膨胀的温床,成为当今各国货币当局伤脑筋的课题。
通货膨胀的恶梦始终令人惊恐,在1980年代两度石油危机的恶性通膨后,各国痛定思痛,各自警惕。然而,2022年转头一看,通膨问题已在眼前燃烧,英国11月通膨率达11%,被通膨吃掉薪资的各行业策动着罢工浪潮。德国11月份通膨率超过10%,乃70年来罕见,民众上街头表达抗议。至于阿根廷更为严峻,11月通膨率已直达92.4%。
回顾世界通膨历史,不少国家在面对通膨时,盲目印制高额面值货币,徒然助长涨势,德国曾在1923年因恶性通膨而印制面额100万马克的货币,土耳其2001年发行了2000万面额纸币,义大利1997年发行50万里拉,匈牙利的旧货币帕戈在1945至1946年间出现高达10的20次方数字之骇世面额。这些高额的货币面额今已不在市场上通用,留存的是惨痛的民生苦难,黑暗岁月。当今通膨之议题重现,印制高面额货币应不会被作为解决选项。目前除了货币面因素受到央行关注之外,供给面的生产、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涨,供需交相盘缠,全球正在伤脑筋之中。
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其时间递延性,必须适度控制合宜幅度,否则过度紧缩的政策可能在一两年后造成严重的经济萧条之祸,这正是当今需要仔细斟酌之处。今年各国央行竞相加码升息,升息国家之多,升息幅度之大,已往鲜少闻见。美国启动大步,从2022年3月至12月,联准会已升息七次,累计升息17码,达4.25%~4.5%区间。至于缩减联准会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在数年货币量化宽(松QE)之后被考量的重要作法。
鹰派与鸽派之争,拉拒着利率涨跌的距离,有主张快步升息者,以求对抗炽热燃烧的通膨烈火;亦有支持缓慢升息者,避免经济萧条。联准会今年升息幅度在数季上冲之后,年终显露脚步放缓。观察影响升息的关键物价数据,美国季调CPI年增率今年一路上扬,9月达8.22%,10月稍降至7.7%,11月更降至7.1%。通膨数据缓解,让12月15日联准会之升息幅度不再攀高,决定为2码,比今年曾连续四度升息3码之力道为低。台湾央行今年四度升息,调息幅度不如美国勇猛,也在年终释出明年可能放缓的考量空间。今年猛力升息的货币政策虽是罕见,已慢慢寻找喘息的空间。至于经济是否在连续升息后陷入萧条,将是下一波关注的副作用。
三年折磨下来,重病、重药、副作用、再下重药、又担忧副作用,如此交迭,无论政府、企业、民众,在困境中忧虑,也展现了韧性的适应力。企业想寻求商机,有进有退;政府想稳定市场,又收又放;民众想回归正常,左顾右盼。未来,仍是多重变数浮沉,如果各部门累积了过往调适的经验,有助于未来因应各类挑战,也算是一种收获。其实,且把时间轴拉长,不只这三年的重药与副作用交替上阵,且看10年、30年,甚至更久,不也如此反复出现吗?交迭不断,苦恼依旧,只是形态改变。历经重重病痛折磨之后,未来或有黑天鹅、灰犀牛来袭,期盼对症解方更为周全,副作用更为减少,因应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