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琛/永续的竞争力:看看德国,想想台湾!

台大毕业典礼。(图/台大提供)

文/郭琛

台湾历任政府提振景气时,多仅由货币、财政等短期政策来下手,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会有短期的效果,但说白了是「朝三暮四」原始版本的骗猴子把戏。试想今日德国即便回到百废待兴的局面,但假以时日都可迎头赶上对手,可知国家强盛的构建不在短期的货币、财政政策里。

德国的竞争力似乎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在近距离观察时,德国人给人的印象总是能力普通而不亮眼,也没能像华人接受重点式指令,总要在巨细靡遗地询问后,才会开始动工做。再以工作量来看,若华人员工一天可以做十件事情,德国员工相同时间内顶多只能做到五件事情,且中间不愿被打断、被打扰。那德国的竞争力从哪里来?若思索德国人是否会比较华人聪明?断无这种印象。那是否与教育训练有关?

台湾教育部20年来换了10位部长,都鼓励广设大学结果从23所增加至160所,多到几乎是想上的人都可上大学,但20年来台湾竞争力并不随之增加,与欧美日的差距似乎也没有缩短。台湾似乎只是在亮眼的数字下功夫,无法做到实质竞争力的提升。

看看德国,始终不为文凭所迷惑,不刻意追求大学毕业率及高等教育普及率。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14年的报告, 2013年在德国双轨的教育制度下, 25至64岁的德国人中,只有近28%拥有高等教育学位,而会员国平均为33%。基于学用合一的考量,在德国能进入一般中学(Gymnasium)就读,毕业后多数是考进大学深造的菁英阶级。资质中下的学生则进入实用中学(Hauptschule),接受职业训练,而早早进入就业市场。如此学制不会把工程师放在技术员的位置,也不会让技术员坐在工程师的位置,使得这些人心平下,工作做好、也做满,不但没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浪费,甚至行行出状元

我在德、英、法、荷与另外4个东欧国家经营过十数年的时间里,似乎只有德国是每一阶层职工均具有扎实且敬业的能力。每当公司在扩充与缩编时,我都曾在助理群中鼓励最优秀的助理来尝试负责业务的位置,结果他(她)们都在自我评估后拒绝,而且愿待在助理位置做好、做满。由他们前后的表现,我认知了一点:人员的适才、适所,就是发挥团队竞争力到最佳的状态。

同样,教育系统若能挖掘出来学生的兴趣,并能启发他们的潜能,如此就能全面性提升国家长期的竞争力了。德国的教育方式有其可供台湾借镜的地方。在此以在德国经验,提出一些抛砖引玉的想法:

▲德国的建筑物。(图/翻摄自德国在台协会脸书专页

培养公德心

德国从小在家庭与学前的幼教育里就专注培养儿童的好习惯,由起居、睡眠、运动、礼仪等能力训练,雕塑孩子一辈子性格品德基础。这如同《弟子规》(根据《论语·学而篇》)在总叙就开宗明义指出: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都是在儿童时专注培养出好的道德心,一辈子依赖的性格与品德雕塑好了,才来「有余力,则学文」。

德国的幼教由4岁到10岁(小四),像《弟子规》的规划,学校里完全不着重于智能训练,反而在德育上要求非常到位。尤其是培养「诚实」与「尊重」的美德,由于具备了「尊重」的德性,交谈时大家都可坦白自己的想法,也因为「尊重」使得「诚实」的德性就容易生根,许多待人处事的问题,彼此可互换视角而很快触及问题核心,为一劳永逸提供了基础。

德国的德育是尤其与群育结合的德育,也就是公德心,不像在台湾仅强调个人的道德,甚至常有媒体嘲笑遵守公德的狼狈。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人都有遵守社会秩序的公德心,非常少有「狼性」般的插队、私占公有等行为,也不敢让家中花园的草高及膝,而破坏了社区的景观,并且会主动帮助残障与老人。另外,德国人对于大众公德心的维护,已到了人人参与的地步:遇到擦撞路边停放的车子,路人甲乙丙都会因车主不在场,而勇于维护社会正义。公众不会以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也不会持沉默态度去助长了社会犯罪行为的漫延,百姓与政府一同为社会法治而努力。社会并以身作则教导了以大事小的德行,父母要求孩子、老板要求员工做事时,都会说「请」,之后会说「谢谢」。

我注意到,德语非常讲求整体句子在文法上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让德语句子能传阅百人都得到相同的讯息。幼教学习中文时仅注重单字的认识、词句的强化,但不求一个结构完整而意思清楚的句子,结果一个中文句子给十个看,像蝴蝶效应,常是有十个解读。

台湾与大陆是本末倒置,幼教师都过早地进行智能训练,结果把发育中的软骨提早强化为硬骨,没开发出多少天才,倒妨害了其往后成长的可能性。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态度,对智能不足或成长较晚的孩童,更造成身心上无可弥补的戕害。

德国小学更是筛选有真才实学又热爱小孩的老师,他们与家长密切合作下,将儿童的公德心自幼就培养好,也就把团队竞争力的基础建立起来,像德语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multipliziert),公德心对日耳曼民族性的竞争力有决定性的作用。

▲德国街头艺术。(图/翻摄自德国在台协会脸书专页)

要求责任

德国家庭都在青少年建立履行责任的素养,是一种「契约精神」的养成:不轻易作出承诺,但承诺过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就是如此履行承诺下,打造出来德国品牌的质量。为具备履行责任心的德性,几乎每一个德国人都会有一本记事本,记录自己预定要做的重要事情。在职场的德国员工亦是将所有的资讯都记录在一处管理,一旦发生问题就可完整地拿出来检讨,仔细些还可看到德国人处理细节时,会自我要求一次到位,绝不像台湾的「差不多」心态与品质。台湾老板最后会发现前面提到员工完成的十件事情里,总夹杂几个不到位的结果,若遇到记录管理不良的员工,发生问题时常还原不了真相,且许多问题常是一开始就已认知不同却不理清楚。

另外,德国人如同德国的公共交通,力求遵守规定的时间行事。办公室的职工也不会让个人好恶、情绪影响到工作的品质。就如德国工匠在工业革命前,均具备像机械人的执行力 - 不偷巧、不偷懒地执行每道指令,从第一个到第一千个、第一万个的成品,每个成品的品质都齐一而不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中学时代在假期时,课外读物的功课比台湾多很多,似乎德国人认为课外读物的广度很重要,所以德国人的看书习惯应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德国人认为孩子/学生快乐地学习下,就能达到最佳结果。而快乐地学习,就是让孩子/学生自主地、自动地学习。在中学时,德国学生的课外活动比作业还多,此时智育成绩是比不上台湾,虽不懂「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德国父母却不用课外补习来加强孩子的智育成绩,绝没有以读书好才是好宝宝的想法。

台湾目前的中学教育还实施着优劣同校、鶏兔同笼的编班体制,这会使学生学习的理论实作两头都不好,更让须由实作体验才能明白理论的学生,失去快乐地学习,也无法认识自我,他们的潜能就不得发挥出来了,成为这种系统下的牺牲者。

严格把关大专教育

德国能保持大量的隐形冠军,就是德国的各级分流教育,这使得人才可以适才适所。人才能适才适所,依靠的是彻底而严格把关的大专教育,让质优的双元职业培训得以得到对的人才。职业学校传授与实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使得德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基地得以留在德国,为德国创造了出口中68%的高比重。另外,德国学校在初、高中、大学时都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无支薪的专业培训实习,其目的就是使人才步入社会时得以适才适所,工商界的实务与学校的理论能紧密结合时,学生毕业就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提供扎实技术的人才。

台湾的大专学校,完全不把关产出的品质,学生考入即直达毕业。结果造成社会有的产业找不到人力,而处处还有闲置的人力资源,另有相当比例的上班族是工作不顺利、不快乐。德国高校是申请时相对容易,但能顺利毕业的不到3成。德国高等教育严格要求下,避免了不达品质的学生步入社会,也避免了学生勉强在不适合的科系毕业。虽然有些学生为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系时会多花1至2年,甚至被迫转到在职专科,在歩入社会职场前,若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发挥的兴趣戓专才时,就不会误了往后的一生,等于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台湾近来的不景气,从短期因素来看,是受到全球不景气冲击;而长期因素方面,则是国内经济体质在原步踏地,以至于无法继续原先的领先而陷入困境。台湾今日主要的竞争力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国家人才不足。私人公司有无长期竞争力,就看优秀的人才能否加入、发挥与留下;国家长期竞争力能否持续,就看其人才能否持续辈出、发挥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战略决定了国家长期的竞争力,人才的培育若做到适才、适所,则社会成长所需的人力资源得以源源不绝地供应、国家人力资源能以发挥,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基本面就此决定了。

长期竞争力不是靠动人的口号,是须有决心与执行老生常谈的简朴道理。当一家品质不良的公司想改进品质时,董事长或总经理就得当任品管总经理,这不是品管专业的问题,这是决心与执行的问题。台湾社会品质无法提升的最大原因就是「司法」,司法改革成功与否将决定台湾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力,也决定台湾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品质。

台湾真能在司法上改革成功,就能确实做好社会道德的教育工作,必将朝野百姓的道德水准齐一拉高,则日后在事前的沟通、事中的协调、事后的检讨上,效率都比会比现在至少有效30%以上。尤其将具体而微的「尊重」、「诚实」与「责任」强化后,在合作、互动日渐加大、加快的今日,团队的执行力将因道德的齐一,必能产生执行力的共振效应,则永续的竞争力就自然立竿见影显现出来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郭琛,居住在德国,前德国台湾商会联合会总会长,目前为第廿二届欧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监事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