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看天下-华人洋名最好应地制宜

插图/傅建中

西风东渐后,国人取洋名逐渐成为风气,特别是那些在洋学堂念书或到国外过学的人,于是中国人叫约翰(John)、玛丽(Mary)、乔治(George)、鲍伯(Bob)的随处都有,久而久之,他们中文名字叫什么,反而不为人知了,这种现象尤以在国外生长的中国人为甚。

我最近整理旧物,看到一份三十年前台北驻美代表处所办中文班的学生名单,赫然发现现任驻美代表袁健生子女都有非常典雅的中文名字,分别是袁则定(子),袁则静(女),在此之前,由于他们和我的子女年龄相仿,念同一间小学,只知他们的洋名是Billy(男)和Alice(女),根本没法和他们的中文名字则定、则静联想在一起,因为他们常住美国生活在美国人圈内,很自然的大家都叫他们的洋名字,如我们坚持叫他们的中文名字,恐怕他们自己都觉得不自然而怪怪的。反之,如果他们长于中国社会,生活在中国人圈内,十之八九大家都叫他们中文名字,除了他们的洋朋友之外。

另有一些中国的名人有洋名的,像顾维钧叶公超沈剑虹魏景蒙,在国际上和他们的外国朋友中,他们就是威灵顿(Wellington)顾、乔治(George)叶、詹姆斯(James)沈、吉米(Jimmie)魏了,中国名字反倒隐而不显了。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如民国初年一直追随孙中山、宁汉分裂前担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有仁(蒋介石清党后,陪同宋庆龄去莫斯科向苏联谢罪),很少中国人知道他真正的名字是Eugene Chen或Eugene Bernard Acham,因为他是生在千里达华人,且有黑人血统,受教育于英国、香港的名律师陈丕士(Percy Chen)是他的儿子

在国际上声望很高,一生有近一半的岁月住在美国,还有好几位亲密的美国女友,却从未取个洋名的是胡适,他的儿子胡祖望(人称T.W.Hu)也没有洋名,孙子胡复遵循父祖的传统,依旧没有洋名,可是他的名字拼作Hu Fu,洋人搞不清楚到底他姓Hu,还是姓Fu,闹了不少笑话,大概后来不得已才取了个洋名叫Victor,和胡为真的洋名相同。

还有一些人有洋名,但名气没有以上诸人大,并且他们的宦途和事业在台湾,如宋楚瑜戴瑞明(前驻教廷大使),较为亲近的朋友仍叫他们James和Raymond(二人的洋名),也有名气更大或与宋、戴二人伯仲之间,但没有洋名,中外人士就把他们英文名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代替称之,所以李国鼎是K.T.、孙运璿是Y.S.、周书楷是S.K.、另一S.K.是胡旭光(前驻美大使馆公使),程建人是C. J.。

此外有些为中国人熟知的外国人取了道地的中文名字,像大名鼎鼎的「中国通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极端亲台国会议员周以德(Walter Judd)、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James Lilley)、恒安石(Arthur Hummel,Jr.)、芮效俭(Stapleton Roy)等是。他们的中文名字和他们的英文姓氏几可说是风牛马不相及,颇有「中学为用,西学为体」的意味。新任美国大使中文名骆家辉(见图,新华社照片),英文是Gary Locke,对中国人来说,骆家辉比Gary Locke亲切和容易上口。看来血浓于水,洵非虚语。

一般说来,东南亚的华人不大取洋名,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即是,当然他们的英文名字也不是标准拼音,而是按照他们所说的中国方言拼,不过李光耀为了和西方大国的领袖们打成一片,还是取了个Harry的英文名字,但不常用,只有和西方政治领袖们耳鬓厮磨、把臂称觞时才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访问华府白宫作客时,《华盛顿邮报社交版的报导就管他叫Harry Lee。

生长在国外,为融入当地社会,使用洋名,无可厚非,像已故的武打明星李小龙,对西方人而言,他的名字自然是Bruce Lee,并且如雷贯耳,几乎家喻户晓,若硬要叫他Xiaolong Li, 那不仅饶舌,也很别扭。对不说英语的中国观众来说,李小龙自是比Bruce Lee来得响亮,所以我主张:华人的洋名,应该(国)内(国)外有别,因地制宜,以收最大的边际效用